以“中國經驗”指導非遺保護實踐
蘇繡制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美芳(右三)在向聾啞學校的學生傳授蘇繡技藝
蘇州市蘇繡藝術創新中心、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禹州市苗家鈞窯有限公司、福建省仙作古典工藝家具研究開發有限公司的四位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代表張美芳、吳元新、苗長強、林友華最近在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命名暨頒牌儀式上,從文化部副部長董偉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等有關領導手上,接過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銘牌。這標志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領域在倡導理論聯系實際,從保護實踐中總結經驗、概括理論,并運用從實踐中總結的理論更好地指導保護實踐中邁出了新的一步。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說,歷史進程的長鏈,常常會有一些重要的環節成為具有轉折意義的標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的命名,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性標志。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的建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工作,大力提倡理論研究與保護實踐密切結合,從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中,遴選出保護成效較好、具備一定研究能力、由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發起,或作為主要發起力量建立的獨立法人機構,并為之專門命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機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直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并已取得國內外業界高度認可的成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的設立與命名,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領域的一個創舉,對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榮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殊榮的蘇州市蘇繡藝術創新中心,由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親自倡導并親筆題字:蘇繡創新、能生萬象。該中心在其主任、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美芳的引領下,匯聚了技藝素養較高、綜合運用各種刺繡針法和技法潛質較強的蘇繡技藝人員,在研制蘇繡精品方面,選擇了文化品位高、藝術內涵豐富的作品進行研制,這些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會,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同時,該中心也十分重視、積聚自身內在文化、藝術底蘊,認真學習蘇繡歷史、傳統技藝以及歷代蘇繡藝人的刺繡精華,從研究他們的刺繡代表作品中,總結他們刺繡技藝的時代特征,從而在不斷吸收營養的基礎上,不斷賦予傳統刺繡針法、技法以全新的藝術生命。
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元新1996年創建,是我國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產、經營為一體的專業藝術館,竭盡全力弘揚和傳承民間傳統藍印花布,整理和收藏了明清以來實物及圖片資料兩萬多件,保存著大量優秀的傳統民間印染制品,出版了《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藏品卷、紋樣卷、《刮漿印染之魂——中國藍印花布》、《藍印花布》、《中國傳統民間印染技藝》等專著及論文,共赴海內外展覽三十多次,接待中外賓客五十多萬人次。藍印花布藝術館先后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立傳統染織工作室,在中央美術學院開設手工藝全院公共選修課程,在天津大學成立藍印花布藝術館分館,在蘇州大學為研究生開設傳統印染課程,在南通大學設立藍印花布藝術研究所,以多種形式在高等院校傳播藍印花布技藝。
禹州市苗家鈞窯有限公司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苗長強工作室始建于1987年,苗長強將鈞釉研究上升至科學層面,在鈞瓷燒成工藝逐漸采用新型工藝的同時,還一直傳承著鈞瓷老泥質、老釉色的制作工藝,其作品無論造型與釉色都從里到外散發出一種鈞瓷原始的古韻神風。苗長強著力于鈞瓷新釉色的開發和新造型的設計,使鈞瓷的造型以及釉色更顯恢弘大氣。苗長強在繼承父親、著名鈞瓷專家苗錫錦精湛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挖掘與考察鈞瓷傳統藝術,搜集古鈞標本三萬多片,深度挖掘古往今來的鈞瓷制作技藝,成功復制官鈞天青、月白、葡萄紫、蚯蚓走泥文等宋代鈞窯古風貌的鈞瓷精品,不斷向來自陶瓷藝術院校的新一代青年鈞瓷愛好者進行工藝指導,傳授燒成技藝。
福建省仙作古典工藝家具研究開發有限公司在古典藝術家具傳承、創意、研發、生產等方面卓有成就,傳承和保護了流傳千年的仙作古典藝術家具傳統制作技藝,作品多次獲國家級大獎,其代表性傳承人林友華為莆田木雕非遺傳承人,連鐵杞是仙作傳統制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
文化部副部長董偉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工作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的設立與命名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他說,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設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倡導和鼓勵傳承人在努力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的同時,將所掌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歷史、現狀、價值以及在保護與傳承中獲得的寶貴經驗、有價值的保護方式方法等予以總結概括,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以此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的有機結合,體現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高遠立意,也必將產生深遠而積極的作用。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說,通過我國廣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創造性實踐,已形成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其中一點,就是我們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理論總結和學術建設,尤其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要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密切結合。在這方面,一些專業理論研究工作者已出版了一批優秀的研究成果,更讓人欣喜的是我們一些優秀的傳承人,在全力做好自己所掌握項目的傳承、保護工作的同時,還努力對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歷史、現狀,它的淵源、特性、價值,保護的方式、方法,以及該項目所面臨的困難、問題等等,加以理論性的總結和研究探討,努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的感性經驗上升到理論認識的水平,以求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其中,一些傳承人在這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研究成果。
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美芳在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的“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建議下,用刺繡技藝完成了《金核子對撞科學圖像》刺繡作品,受到中外專家的高度贊揚。張美芳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首次在全國命名并授牌建立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可以更為有效地促使傳承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與保護研究更好地結合,生動體現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全新的思維定位,在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整體框架中,積極引導、指導基層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體現了國家級保護專業工作機構的敏銳眼光和責任意識。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如沒有實事求是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就很難有反映歷史本真、符合時代需求和未來發展規律的真正的保護,研究不僅是保護工作的基礎,也是保護工作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之一。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的建立,把探求真理和規律與社會現實中的功能需求相結合,做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發展進程有建設意義的成果,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編輯:韓雪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