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為人民放歌》三書
第一次文代會主席團全體成員合影
片長有限,情感無限。90分鐘,一首史詩,梳理了中國文藝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過的光輝歷程;呈現了廣大文藝工作者與人民的魚水情;展現了中國各文藝門類在歷屆領導人的關懷之下茁壯地成長;展望了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美好未來。這就是為迎接中國文聯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與中央新影集團聯合制作的歷史文獻紀錄影片《為人民放歌》。
重溫百花齊放
——關于紀錄片《為人民放歌》的敘事結構
□ 王一巖(《為人民放歌》總導演)
2011年5月,我受命制作一部迎接中國文聯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獻禮影片。作為一名文藝創作者,我懂得其中的意義和價值,面臨任務,我義不容辭,但卻很是忐忑。
我帶著問題思考,考察文藝發展外部的時代環境,尋繹文藝自身內部的演進脈絡。做了大量的訪談,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斟酌取舍,我自信找到一種結構此片的內在邏輯,找到一種適應此片的言說方式。
★ 以時間為經,貫穿文藝的發展
“七七事變”后僅僅五天,上海話劇和電影界人士便共同創作出話劇《保衛盧溝橋》。1950年,一曲廣為流傳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激勵著前線的戰士,也激勵著國內各行各業踴躍捐款。1978年,以悼念周恩來總理的“四五運動”為背景的四幕話劇《于無聲處》演出后猶如一聲驚雷沖破了壓抑與沉默,引發了全社會極大的反響。1998年夏末,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席卷了中國南方大片的土地。作家藝術家們出現在了抗洪救災的第一線,他們用筆、用鏡頭真實地展示了災難面前,國家和民族的凝聚與力量。2008年,汶川地震,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在災情最嚴重的地區,都能看到文藝工作者的身影。作家藝術家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著對災區人民最深切的慰問和最深沉的愛。
然而,純然以編年體的形式敘述歷史,盡管清晰曉暢,卻可能割裂了事物演變的進程,難免單調乏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先后順序,閃回倒轉,就能迂回曲折地表現歷史,壓縮或延展時間,就能照應紀事本末。世易時移,一門藝術(如雜技)的自身發展,有時草蛇灰線,有時就連綴成錦。這樣,歷史就變得興味盎然,搖曳生姿。
★ 以門類為緯,展現文藝的繁榮
1949年,一個嶄新的中國即將誕生,眾多的文藝團體應運而生,影片用字幕揭示:7月19日,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立;7月21日,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成立,全國舞蹈工作者協會籌備委員會成立;7月22日,中華全國曲藝界改進會籌備會成立;7月23日,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成立;7月24日,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成立,中華全國戲劇工作者協會成立;7月25日,中華全國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成立。用蒙太奇的手法,我們分別展示了新中國文藝的兩個春天——新中國成立伊始,藝術家們調整姿態,用新的色彩描繪、傳誦太平盛世:國畫大師齊白石老人在走筆作畫,舞蹈家戴愛蓮在翩翩起舞,戲劇大師梅蘭芳在低吟淺唱,而一幀幀的影像,是《大眾攝影》雜志的攝影家在記錄最鮮活的生活、最直接的表情;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中國社會帶來了第二個春天:現代舞蹈《希望》、歌曲《祝酒歌》、影片《廬山戀》……
不同的時代,我們表現有多少;同一時代,不同的藝術門類,我們展示有詳略。總之,注意表現文藝的全面繁榮,不能掛一漏萬,但又不是平均著墨,而是有所側重。像書法、剪紙等,我們點到為止,而像戲劇、電影、雜技等與時代結合緊密,或富有表現張力的藝術類別,我們就重彩濃墨,甚至像一門藝術的專門簡史。
以雜技為例,它是我們在不同時期重點表現的藝術種類。在新中國成立前,雜技只是“把戲”,是天橋賣藝糊口的營生。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走出國門演出的藝術門類正是雜技,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為“雜技”,這體現出領導人、人民政府對雜技工作者的尊重。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在饑餓、貧困交加中,最需要體力的雜技演員夏菊華苦練三年,在國際上為中國爭得榮譽。進入盛世中國,文藝的交融給雜技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與舞蹈藝術結合創作的“肩上芭蕾”,在2009年大型舞蹈史詩《復興之路》中驚鴻一瞥,留給人們無窮的想象。
★ 以精神為魂,揭示文藝的本質
正如片名“為人民放歌”所言,在時間與空間之外,還有一條一以貫之的線索和脈絡,那就是展示為人民的藝術。1979年除夕,一曲《祝酒歌》在中央電視臺迎新春文藝晚會上飛揚,很快,這首歌便傳遍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于無聲處》一票難求的場景,劉蘭芳說評書時人山人海的觀眾,《離開雷鋒的日子》放映時萬人空巷的盛況。在攝影機前,他們對人民一往情深,袒露心跡。尚長榮說:永遠忘不了的那句話,人民需要藝術;于洋說:藝術更離不開人民;田華說:人民是我們文藝的母親……
為人民的藝術,是黨對文藝的指導思想。1942年,毛澤東所作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文藝的綱領性文獻。為人民服務,為工農兵服務,在毛澤東文藝思想引導下,藝術家們塑造工農兵形象,反映偉大的革命斗爭,獲得了新成就,并在藝術的民族化、大眾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1979年10月30日,鄧小平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發表了重要的祝詞:“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新時期社會主義文藝揚帆起航。2006年11月10日,第八次文代會、第七次作代會在北京舉行,“大力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建設和諧文化”,胡錦濤的講話表明了時代和人民對文藝工作者的期待……
2011年11月22日,第九次文代會在北京舉行,獻禮影片《為人民放歌》也于當天在電影頻道播出。90分鐘的影片像一首文藝史詩,梳理了中國文藝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過的進程,展現了中國眾多藝術門類在歷屆領導人的關懷下得到的成長,介紹了新時期文藝取得的偉大成就。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