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卷樓舊藏《唐大詔令集》上拍場
吳焯批校跋本《唐大詔令集一百三十卷》
7月12日舉槌的2013西泠春拍,“古籍善本專場”將推出杭州 (錢塘)及浙江周邊地區特色文獻、名家藏書九十余種。其中最矚目的當屬八千卷樓舊藏、吳焯批校跋本《唐大詔令集》——這部“吳校本”的代表性著作,稱之為清初??睂W的重大發現也絕不為過。八千卷樓藏書是南圖藏書中源自私家藏書樓最早和價值最大的一批,只有少量零星散出,這件僅存的八千卷樓遺珍能否齊聚南圖,也頗引人關注。
南京圖書館館藏八千卷樓藏書
據了解,南京圖書館的藏書規模在全國圖書館中名列第三,其重要因素是南圖擁有150萬冊的古籍線裝書,這些古籍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或間接來源于江浙一帶的著名藏書樓。其中,聲名最著者為錢唐丁氏八千卷樓藏書。該部分藏書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兩江總督端方為江南圖書館購藏。南圖前身——1907年誕生的江南圖書館是我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端方為其創始人。該館后更名為國學圖書館,1952年并入國立南京圖書館,八千卷樓藏書遂成為南圖藏書中源自私家藏書樓最早和價值最大的一批。
錢唐丁氏系指丁申、丁丙兄弟。八千卷樓為丁氏祖傳藏書樓,其祖丁國典、父丁英皆愛好藏書,“遇秘籍,輒以歸,插架漸富”。丁丙兄弟藏書在祖傳“八千卷樓”的基礎上,又增設二樓,曰“后八千卷樓”、“小八千卷樓”。其中“小八千卷樓”即為“善本書室”,藏書最為珍貴,有宋元本200余種及其他精刻精抄本;“八千卷樓”藏四庫著錄之書;“后八千卷樓”藏四庫未著錄之書。
光緒末年,丁氏后人經商失敗,虧欠巨額官債無法償還,意圖賣書,日人聞訊欲購,時兩江總督端方籌款7300余銀元將丁氏藏書購回。這其間已失去了一些好書,據民國抄本《八千卷樓藏書未歸本館書目》統計,約缺1000余種。日本侵華期間,國學圖書館多年購置已達二十多萬冊的藏書受到損失,至抗戰勝利后統計,連報刊、新書等在內僅剩18萬冊。但大多數八千卷樓藏書都安然渡過了劫波,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中所收的二千余種善本書今天絕大部分仍保存在南圖歷史文獻部,成為南圖藏書中價值極高的一塊瑰寶。
八千卷樓“遺珍”《唐大詔令集》上拍
2013年暮春,一部經由八千卷樓舊藏的《唐大詔令集》從海外回到杭州。此書為清初藏書家、??奔覅庆掏ㄆn}跋,又經許宗彥、丁丙、周大輔、沈曾植等數位江浙藏書家遞藏、著錄。
吳焯(1676-1733),字尺鳧,號繡谷,又號蟬花居士,錢塘(今杭州)人。吳焯校跋古籍的學問功夫十分了得,加之其校書存世極罕,故向為藏書家所看重。這部《唐大詔令集》,毛裝八厚冊,內經吳焯通篇批校、補抄不下數萬字。這是現存保留吳焯手跡最多的一部書,也是對唐大詔令最早的研究。
“詔令”即民間所謂的圣旨,是以帝王的名義發布、并經文人學士之手的官方文章。這其中就有不少“獨家新聞”是一般典籍中未記載,或是可以相資參考的。比如《唐大詔令集》卷四十中有一條“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記錄了壽王妃楊玉環入道一事,其他史書中多未提及。雖不及百字,卻留予后人很大的推想空間?!短拼笤t令集》共有一百三十卷,由北宋宋綬編,其子宋敏求整理,對唐代詔令的考證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吳焯夜以繼日地校勘了四個月,翻查了大部頭史書如《唐文粹》、《文苑英華》、《冊府元龜》、《舊新唐書》、《新唐書》等以及唐人文集,對下詔的時間、詔令的內容一一考證。他不僅梳理、補全了《唐大詔令集》本身的內容,還考證出不少史書中的訛誤。抄本中存在的次序錯亂,他也一一挖補拼接,并親手補抄。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