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凡·高爺爺不但會畫畫還會雕刻
中國網·濱海高新訊 這是一處典型的北方農家小院,未裝修的南房被當成工作室,里面滿是繪面、雕塑作品及半成品,地上是雕刻下來的木屑。小院的主人張錫彬笑笑說:“什么藝術家,我這都是瞎鼓搗,登不了大雅之堂。”
“凡·高奶奶”常秀清在網上走紅之后,有讀者向本報新聞熱線報料,咱天津有位“凡·高爺爺”張錫彬,不但會畫畫還會雕刻。對此,張錫彬不好意思地說:“我哪能跟‘凡·高奶奶’比呀。”
端午節前,記者驅車來到寧河縣潮白河畔距離七里海10公里的張老仁村,找到了位于村東頭的張錫彬家。當時,他正在兩公里外的一個村莊為人家畫影壁墻。“都快畫完了,就剩喝酒了,讓你們給叫回來了。”張錫彬說話質樸,沒有平常的客套。因為在十里八村挺有名氣,他經常會接到些為人畫影壁的活。“不提錢,鄉里鄉親的,喝喝酒完事。”
張錫彬生于1942年1月,是張老仁村土生土長的村民,年輕時參過軍、在外務過工,老了又回到村里。他說自己從小就喜歡拿粉筆在墻上畫小人、用泥巴捏泥人,但真正成規模的畫和雕刻,還是在60歲以后。“不喝酒不賭錢,給自己找點事干。”張家也是普通的平房小院,但院子里隨處是油彩畫的農民畫,大都是松齡鶴壽等祈福迎祥的題材,就連院中的涼灶也被他雕梁畫棟,捯飭得與眾不同。
在昏暗的小南房里,他打開白熾燈,一一曬自己的作品。一個大號紙箱,里面全是他畫的畫,約幾百張,大部分都沒裝裱,卻能夠看出創作者的用心。他的畫分幾個主題,一部分是農民最喜歡的祈福迎祥的主題,有如他院中的壁畫;一部分是傳統題材,比如八仙、四大美女等;還有一部分取材于鄉村生活,比如他喜歡的花鳥及農村生活情景。
其中一幅《摘棉花》,生動地再現了七里海一帶棉農搶摘棉花的辛勤場面。相比“凡·高奶奶”,張錫彬更加寫實,畫面上裝棉花的口袋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寧河常見的豆粕袋,上面的字跡和商標都分毫不差。
還有一幅《七里海煙波浩渺》圖,是張錫彬應邀做的壁畫樣本。張錫彬的雕塑全部就地取材,有七里海的泥土,有村邊的杜梨木,還有就地挖出的樹根。工作室里擺著一個觀音雕塑,雖然是半成品,已經很傳神。“前些天,在院里挖出一個椿樹根,沒舍得扔,雕出來了。”張錫彬愛憐地撫摸著這件作品說,“樹根太濕,風干的過程中開裂,這都是正常的,等水分出凈了,再把縫子給添上。”他擺弄著雕下來的木塊說:“這都是我準備用來添縫的。”
在張錫彬看來,七里海的一草一木都是藝術,什么都可以入畫,什么都可以用來創作。“七里海的泥細致出活,我這個五子鬧佛,就是泥塑,你看,人物的表情都可以表現出來,不會有半點差池,如果泥不好,做不了這個活。”說著,張錫彬拿起筆來,為童子的小嘴上添一點紅色,只一筆,這個小童立即又添了幾分活潑,仿佛活了一般。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