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信公開真實業態:抄襲盛行,終人財兩失
時間:2014年04月17日來源:《人民日報》作者:
一封公開信,迅速成為輿論熱點,并被網民熱鬧圍觀。之所以如此,除去瓊瑤的高知名度之外,恐怕是因為公開信公開了真實的業態。
中國已是世界第一電視劇大國。近兩萬集的年產量,遠超美英日韓。數字雖然光鮮,但問題仍不少。其中,抄襲、跟風泛濫,算是行業老大難。
抄襲很容易。經常是一部劇或一種類型的題材火了,馬上就有一大批同類型的電視劇推出,爭搶市場,不少作品甚至都懶得遮掩,不懼情節雷同、臺詞撞車、人物相似。
不是沒人想過維權。但是,如何界定抄襲與借鑒的界限,并非易事,相似與雷同無法與抄襲畫等號。由于法律上缺少可供具體量化的標準,認定難、取證難,不少劇組在遭遇抄襲后,除了抗議,別無他法,往往雷聲大雨點小,最后私下和解了事。無形中,也助長了抄襲的風氣。
抄襲風如此之盛,有業內人士分析,是電視劇行業長期以來“短平快”的習慣造成的,即用最短的周期、最低的成本,獲取最高的收益,忽視藝術規律。
為了賺快錢、快賺錢,劇組倉促上馬、劇本東拼西湊、作品粗制濫造。于是,“雷劇”“神劇”層出不窮:要么奇俠抗日,要么婆媳反目,要么今古穿越,要么惡搞歷史……種種亂象,既破壞了行業生態,也降低了觀眾的觀劇熱情。近年來美劇、韓劇廣受熱捧,并非毫無由來。
目前,事件仍在紛紛擾擾地發酵當中,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還不得而知。但很可能是,熱鬧的口水仗打完之后,行業歸于平靜,魚有魚道、蝦有蝦道,大家“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只是,若任由行業生態繼續惡化,長此以往,恐怕會逼得觀眾用腳投票。那時,產業的生命力被透支,可就人財兩空、得不償失了。
(編輯:竹子)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