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播放古典音樂 樂評人:開拓性創舉
“樂行北京”古典音樂進京城地鐵站項目推行了近一周的時間,昨日記者來到地鐵站進行采訪,發現地鐵員工和乘客對這一項目普遍有熱情。同時也有人提出,應該播放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曲目。而大劇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會繼續擴充曲目,年內達到百首左右。
選曲原則:適合嘈雜背景曲目
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負責人高屹參與了挑選曲目的工作,他向記者詳細介紹了曲目挑選的幾個原則。高屹說,在選曲時他們借鑒了國外的公共空間播放曲目的選曲方式,地鐵因為比較嘈雜,每隔兩分鐘會有列車進站,產生低頻震動,所以在選曲時他們要選取在嘈雜環境背景下還可以比較適合播放的曲目。同時要注意安全性,比如如果放詠嘆調女高音,尖利的聲音有可能會讓別人誤以為是有人在求救。第三點在地鐵里人們通常腳步會加快,所以要選取節奏不會過快的曲目,舒緩情緒。第四在樂器上主要選擇鋼琴和撥弦樂器,像小提琴這樣的弦樂容易產生聽覺疲勞。
乘客:舒緩音樂很好
記者也走訪了10號線沿線,正在車站里維持秩序的樊女士告訴記者,上周一她突然聽到了古典音樂聲,頓時覺得身上來勁兒,只是音樂的聲音小了一些。地鐵維修人員徐達告訴記者,當列車平均間距較長的時候,會更容易注意到音樂。他建議可以放一些中國特色的音樂,“每個站點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西單放歡快的,南鑼鼓巷放民族的。”還有一位帶小孩的母親一開始沒有注意到音樂的播放,經記者提醒后,她說平時上班太急,根本沒注意到,聽了后覺得很舒緩很好。但也有乘客覺得播放古典音樂對環境沒有太大影響,在北京工作的于海龍先生說:“大家都匆匆忙忙的,感覺音樂也沒什么用,前幾天還看到有人在地鐵電梯那兒吵架。”另一個上班族張巖也說自己喜歡聽rap,沒心情留意古典音樂。
樂評人:開拓性創舉
樂評人王紀宴認為,此舉是一個開拓性的創舉,是一次覆蓋面極廣的精神惠民工程。“我有一次在惠新西街北口站地鐵里聽到了音質效果非常清晰的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歌劇《蝙蝠》序曲,這讓我很吃驚,一下子讓北京地鐵這么重要的公共場合變得雅致,充滿了正能量。真正讓古典音樂這種高雅藝術走出了劇院,來到了老百姓身邊,讓每個乘坐地鐵的人都有了與古典音樂不期而遇的機會,這些音樂作品中的精神營養也將不斷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當中。”中央音樂學院張佳林副教授認為,對現代人而言,人們的物質生活都得到了極大改善,忙忙碌碌的生活中,精神生活卻略顯疲乏,通過在地鐵這段3-5分鐘閑暇時間來接受古典音樂熏陶,是放松身心的手段,也是豐富精神生活最便捷的途徑。
■ 國外案例
效果一 預防犯罪
《中央電視臺》2010年11月報道《新西蘭基督城:播放古典音樂降低犯罪率》
新西蘭第二大城基督城鬧區商家發現,去年開始用擴音器播放撫慰人心的古典音樂后,犯罪事件劇減。這種“莫扎特效應”已成當地政府打擊犯罪的秘密武器。
效果二 減少煩躁情緒
《世界報》2013年6月16日報道《巴黎火車站開播古典樂》
巴黎將于6月底加入在車站播放古典樂的國際都市的行列。法國鐵路系統發言人表示,莫扎特、貝多芬與肖邦等古典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將會在薩特魯維等部分車站開始播放,希望借此改善車站周圍流浪漢與不良少年對乘客造成的困擾。
效果三 防止輕生
中國日報網站2004年6月27日消息:《為防乘客臥軌輕生,韓國地鐵站大放古典音樂》
近幾年里,韓國地鐵站內不斷發生臥軌自殺事件。首都漢城地鐵管理部門咨詢專家后使用音樂化解輕生念頭,從本月初開始在地鐵站播放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等古典音樂,使人們焦躁的心情平靜下來,使有輕生念頭的乘客在曼妙的音樂聲中回心轉意。
(編輯:曉婧)
· | 北京地鐵“兒童大學”:體味地鐵沿線文化遺韻 |
· | 全民攝影時代我們拍什么---[獨釣春江] |
· | 評:經典音樂進地鐵值得肯定 |
· | 都市地鐵影像的文化特質 |
· | 地下空間:地上城市的文化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