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淺閱讀,還需遠離淺寫作
無論什么時代,閱讀都影響著一個民族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如果過分熱衷于“淺閱讀”,無論于國于民,潛藏的危害都將是巨大的。在閱讀已呈大眾化、通俗化甚至娛樂化的今天,我們很有必要重新呼吁深度閱讀。而在考量淺閱讀與深閱讀關系的時候,不應該忘卻讀和寫之間的緊密關聯。
讀和寫不可分割。讀者讀什么,取決于作者寫了什么,而作者寫什么,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讀者讀什么的影響。淺閱讀泛濫,一定程度上與淺寫作的“繁盛”是不無關系的。近年來,論文和書籍雖呈井噴趨勢,但學術含量和思想含量卻并沒有顯著提高,高產的論文作者和著作等身的專家學者頻出,但不少東西卻是東拼西湊,自我重復。本該一篇論文完成的東西要寫一本書,本來一本書可以講清楚的問題要出一系列專著,仿佛寫的目的不是為了閱讀,而僅僅是為了發表和出版。這種寫作的“淺”,可想而知。
功利化是淺寫作最根本的動因。網絡簽約寫手只有不斷提高點擊率才能獲得高額稿酬,作品才可能被出版商看中并出版,然后抽取版稅。學術寫作也背離探索真理、研究科學的初衷,為爭取課題獲得課題費,逐漸變得只追求發表量而不顧及其余——這些都是淺寫作滋生的土壤和誘因。
減少淺寫作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否則只能停在口頭上,變成口號,難以取得實際效果。我們需要正視讀和寫的關系,認識到寫是讀之源,如果淺寫作提供的作品少了,淺閱讀的內容自然會減少。這就需要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努力。從外部來講,需要加強管理規范,倡導嚴肅的創作態度。在學術研究領域,則要改變以數量判高下的評價方式,建立更為合理的以質論優的評價制度,并嚴懲學術造假與學術腐敗。
從內因來講,無論網絡寫手還是專著論文作者,都應提高自律意識,明確作品的生命力在于思想,寫作的目的在于激發傳播正能量,推動社會發展和啟迪民眾心智。只有深度思考,嚴肅寫作,才能寫出質量高、經得起時間檢驗、能夠真正推動文化發展進步的精品力作。
(編輯:高晴)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