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不是創作類型,而是主流價值觀的傳達
主旋律不是一種創作類型,而是主流價值觀的傳達
——編劇梁振華談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
革命歷史故事如何講述,革命英雄人物如何塑造,主旋律作品如何創作,一直是廣受關注的話題。近年來,許多有新意的、好看的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此類題材的特殊性,和編導創作觀念的多元化,以及市場利益的驅動,創作上的偏離仍時有發生。比如,一些諜戰劇因渲染恐怖、酷刑令人望而卻步,一些抗戰劇因過度展現暴力、情節不合常理而阻礙了正能量的傳達、失去真實之維,一些“英雄”被塑造得另類、隨意而遭到廣泛詬病。
不過,同樣是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鐵血兄弟》前段時間在央視電視劇頻道播出以來,網絡劇集視頻的點擊量不斷上升,12月4日,該劇還將在廣東衛視重播。編劇梁振華就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創作中遭遇的種種困境談了自己的看法。
“言情、武俠、偶像化元素的滲透,是我的策略和手段。”梁振華說,“我想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類型化元素,讓觀眾離我想表達主題的距離沒有那么遠,通過喜聞樂見的橋段,讓故事好看、好玩、熱鬧,有親和力,先把觀眾留下來,把主題包涵、融化進去。”梁振華表示,采用類型化元素,關鍵在于以類型化的框架講述故事的時候,不要忘記最終指向什么目標。戲謔成分、幽默元素不應該損失作品所要抵達的思想主題。以好看的故事、好玩的橋段、可愛的人物吸引觀眾,這是今天編劇沒有選擇的事情,所以,為了讓作品的思想主題更自然地被觀眾接受,應該做到寫之前盡量考慮到觀眾的感受。
主旋律不是一種創作類型,
而是主流價值觀的傳達
加入偶像化、娛樂化元素的此類作品是否在“消費歷史”?梁振華對此說并不十分認同,但他也強調,如抗日戰爭這樣沉重的歷史,太過輕佻、輕率的講述就有可能傷害民族感情,也不會為觀眾所接受。梁振華認為,主旋律其實并不是一種創作類型,它可以被理解為主流價值觀的傳達,自由、正義、愛、理想、善良等,都在“主旋律”之列。因此,各種類型的影視作品中都可以滲透“主旋律”,在世界影壇也有很多“主旋律”作品,如《辛德勒名單》《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拯救大兵瑞恩》等,它們并沒有被創作者或觀眾冠以“主旋律”之名。在中國,“主旋律”之所以看起來像一種創作類型,是因為中國當代文藝曾經有過觀念先行的做法,思想主題先于表現形式,導致觀念大于形象,思想大于藝術,呈現的結果是人物、情節、故事的弱化,“這樣一來,主題觀念恰恰得不到很好的傳遞。”“觀眾一聽到講革命歷史,就認為是給他講大道理。”
“主旋律創作的問題不在于主旋律本身,而在于主旋律的表達形式。形式的意義可能不僅僅是形式,形式的表達其實是主題構成的一部分,當形式非常飽滿,富有藝術張力、想象力的時候,內容就會絲絲縷縷地滲透到形式當中去。今天的創作者更應該考慮的是用什么樣的形式承擔主旋律的表達。”梁振華認為,在創作中,編劇訴求、市場需求、戲劇要求這三者之間是不斷博弈與平衡的。寫什么,是編劇自身的文化修養和情懷格局決定的。怎樣寫,則受到市場規律和戲劇規律的雙重制約,市場規律需要一部作品按照觀眾的習慣、喜好來展開敘述,戲劇規律要求一部作品有典型的人物、好看的段落、構思精巧的細節等。關于創作者、觀眾、作品最理想的狀態,梁振華有著自己的期望:編劇通過有親和力的敘事手段,在大眾趣味和文化歷史內涵之間實現良好的縫合,使觀眾對主流價值有更廣義、更客觀的理解,不再因過去的說教而產生條件反射式的拒斥。讓主旋律融合在每一個故事的豐滿人物和精彩情節之中。“我相信當好的作品越來越多的時候,慢慢會改變觀眾對主旋律的看法,那時主旋律將不再是一種創作類型的代名詞。”梁振華說。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