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青睞天宮一號啟示我們什么
好萊塢大片《地心引力》首周在中國吸金已達2億元票房,不僅如此,《地心引力》在北美上映蟬聯了三周的票房冠軍,在美國爛番茄網上的好評率達到了98%,這部電影中的女主角最后搭乘天宮一號空間站的神舟飛船逃生,不光引得中國觀眾的熱議,更引起了世界多方關注。許多外媒對《地心引力》植入中國元素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看中了中國的票房市場,畢竟中國已經上升為世界第二大的電影市場。英國《帝國》雜志報道稱,與近期好萊塢大片頻頻向中國示好一樣,《地心引力》也不忘加入中國元素,一直備受各方矚目的中國航天科技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好萊塢報道者》稱,也許是為了討好中國觀眾,《地心引力》中出現了不少中國元素——乒乓球、彌勒佛像、天宮一號、神舟飛船,不得不說這些為影片賺足了眼球。
導演阿方索·卡隆一再否認中國元素的使用是出于票房的考慮。他說,在這部電影劇本創作時的5年前,中國市場并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要,更何況,中國的航天技術已經進入世界頂尖水準,選擇通過中國神舟飛船返回地球是自然而然的做法。
也有很多媒體細數了近年來好萊塢電影的中國元素:《環形使者》中未來世界的希望在中國,《環太平洋》中一開篇就被打爛的一個機甲是常州制造,包括引發中國人反感的《鋼鐵俠3》中國特供版……但我認為,《地心引力》中的中國元素是不同的。
好萊塢最喜歡用的中國元素,即代表著美國對中國的認知與認可。其中排第一的是功夫,例如《功夫熊貓》,美國乃至世界電影市場中接受度最高的是中國的功夫電影;排第二的是東方神秘元素,在好萊塢電影中,東方情調有時等同于神秘色彩,在電影中引入宗教、中醫等都是為了烘托神秘的氛圍。但是,對于這兩點,中西方觀眾在解讀時,會有不同的理解,而一味地用某些符號性的背景來代表中國,只會引發中國觀眾的笑聲。另外帶來的后果是,中國導演也按西方對中國元素的定義來拍電影以圖獲得海外市場,以致當《臥虎藏龍》在美國獲得成功后,從來沒拍過武俠片的一些導演以功夫片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這些中國大片當時在海外也獲得了不錯的市場,但是單一類型電影導致了中國電影出口的后繼乏力,難現《英雄》輝煌,可以說,扛中國電影之鼎的導演們沒有充分拓展新的中國元素,自然容易審美疲勞。
《地心引力》中有一個細節:天宮空間站上的中國航天員在發生碎片撞擊之后已經乘坐神舟飛船返回了地球,女主角瑞安使用的是天宮一號上的第二艘飛船回到地球,不少觀眾質疑為什么天宮一號上還剩一個返回艙?但這的確就是真實中天宮一號的配備,從這不難看出導演對中國航天事業進行過一番深入的研究。關于選擇中國的航天器來充當拯救者,而不是美國自己的,也可以解讀為導演作為太空愛好者,他更欣賞中國的返回艙而非美國價格高昂風險較高的航天飛機。現實中,從兩年前,美國已經中止了航天飛機升空項目。
這樣一部全球賣座的電影,第一次把中國最頂尖的科技展示出來,真是再好不過的事了。一位一直致力于在海外推廣中國電影的華獅公司的老板已經把自己在北京的房產賣了,以填補發行費。有人問他為什么?他說,因為還有很多美國人認為中國人還留著辮子。
其實,《地心引力》中救了女主角的,說到底還是她自己。她一度絕望到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她聽到了通過無線電傳來的地球上嬰兒和狗的聲音,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勇氣。中國元素也是如此,要想發展,不再陷于過去的窠臼,要靠中國電影人自己去進一步努力開發。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