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獎比賽美聲組賽制變化,復賽一首定輸贏
“美聲首先要演繹好中國歌曲之美”
金鐘獎聲樂比賽美聲組賽制變化,復賽一首中國作品定輸贏,廖昌永、莫華倫、戴玉強等歌唱家表示——
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比賽美聲組的復賽中,出現了連續6位選手選擇演唱曲目《大江東去》的有趣情景。而出現這一情景的原因,是美聲組復賽規定只唱一首中國作品,這是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從賽事設置到評選細則的一大變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常務副主任顧平表示,以往復賽都是唱歌劇詠嘆調,也就是亮嗓子比實力,但這屆復賽要求自選兩首中國作品,現場抽選一首演唱,這對參賽選手的考驗是很大的,對于一直接受西洋歌劇演唱訓練的選手來說,中國作品的演繹其實難度更大。
112名全國選送的進入復賽的美聲選手,只唱一首中國歌曲就決定是否還能繼續走下去,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但在顧平看來,這卻是很好的方法,“如果實力足夠強,其實不在于唱外國歌還是中國歌”。金鐘獎組委會主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徐沛東表示,此次賽制變化是經過反復論證后的決定,“作為中國的歌手、演唱家要會唱歌,唱好歌,還要唱好我們自己的歌,這也是金鐘獎聲樂比賽的初衷,更是這屆金鐘獎的最大亮點和創新之處”。從賽制安排來看,美聲組從復賽、半決賽到決賽,選手至少要準備7首歌,且不得重復,復賽是自選兩首中國作品,現場抽選一首;半決賽唱三首,一首古典作品,一首中國作品,一首外國歌劇詠嘆調,且以上三首歌曲中,其中兩首必須用不同外國語言演唱;決賽唱兩首,一首2005年以后創作的中國作品或一首外國藝術歌曲,另一首歌劇詠嘆調。
這種選拔方式也讓美聲組評委會主任、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中國音協副主席廖昌永感覺“收到的效果非常好”,由于用美聲演唱西方經典詠嘆調及歌劇選段,發聲相對科學,且演唱曲目都是大浪淘沙留下的經典,有很多可以模仿的范本,“但是用美聲唱中國歌曲的很多技巧是需要自己摸索的,尤其是新創作品可供參考的版本很少,演繹起來就更難,這就更能看出選手對作品的理解力和創新力。”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袁晨野從復賽、半決賽到決賽一路聽過來也深有感觸:“中國歌曲如今成為入門通行證,演唱不好就進不了半決賽、決賽,中國歌曲也規定曲目,有傳統藝術歌曲,有民間歌曲,也有新創作品。中國語言的發聲特點與音樂的音律如何契合,一直是中國歌劇創作中的難題,做不好就會讓人覺得不倫不類。但這次選手在演唱中比較注意吐字、發音,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用習慣聽西方歌劇詠嘆調的耳朵去適應和享受美聲演唱中國作品,這是非常大的進步。”
戴玉強、莫華倫、魏松近年組成中國三大男高音,已舉辦過多次巡演音樂會,他們此番也同時擔任金鐘獎評委,三人不約而同說起“美聲無論是唱外國歌還是中國歌,首先要過的是語言關,尤其是氣息的運用和吐字發音的準確性上,光有好嗓子并不一定占有絕對優勢,而要展現綜合實力,也就是要在理解力和創造力上下功夫,好的歌唱家最終必定是要依靠綜合實力獲得它的一席之地”。
有的選手認為優秀的中國作品,尤其是適合美聲演繹的作品積累比較少,會出現比賽作品嚴重“撞車”的情況,但這在廖昌永看來,其實也是一件好事,因為即使是國際比賽,選手大多演唱的也都是經典歌劇選段,就是比誰的演繹更有味道、更接近完美,這也更加體現了二度創作的重要性。
“《大江東去》這首作品受舒伯特、沃爾夫等人藝術歌曲的影響,注重詩歌的內容和意境。”袁晨野認為,這首歌強調用音樂來刻畫詩的意境,難度就在于對其意境的理解,而對作品的深入理解是需要見識和閱歷的。令袁晨野感到自豪的是,最近中國作品在國際音樂舞臺上越來越受到重視,也有越來越多的機構邀約他用中文唱美聲。
在美聲組最后的決賽階段,有兩位選手都選擇了雷蕾作曲的原創歌劇《趙氏孤兒》中的詠嘆調《雨越下越猛》,2011年這部歌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時就是由莫華倫和袁晨野演唱的,看到金鐘獎比賽中有越來越多的選手選擇這樣最新的作品進行演繹,他們不禁感嘆——用美聲唱中國歌曲不僅是一種導向,更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