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要求生存謀發展 旅游不是唯一的出路
當下許多古村落將發展旅游作為求生存、謀發展的主要途徑,但單一進行旅游開發的后果是,村落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受到嚴重影響,古村落的可持續發展就成了問題
旅游不是古村落的唯一出路
早在國家啟動傳統村落普查認定之前,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可,發展旅游自然而然成為許多古村落求生存、謀發展的主要途徑。為進一步了解各地古村落的保護現狀,繼中國(福建)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之后,中國民協再次在浙江舉辦中國(溫州)古村落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古村落的旅游開發問題引起與會學者的高度關注:同質化的“走走大街、看看大院、坐坐小船、吃吃農家飯、全民經商” ,旅游是古村落的唯一出路嗎?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阮儀三參與過江南六鎮、平遙、鳳凰等古村和古城的規劃,他遵循的原則是“修舊如故,以存其真” 。“村落之于現代城市有一種家園式的作用。 ”阮儀三說,“在古村落里面,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而今人也可以生活其中” 。他認為古村落旅游,要發揮古村落不同于現代城市的文化價值,解決現代城市的后花園困境。
面對來勢洶洶的城鎮化浪潮,進入國家層面的古村落保護可謂“亡羊補牢” ,如何保護,溫州市泰順縣縣長董旭斌說,原住民的生存、發展是問題的核心。現在大部分古村落都致力于發展旅游,認為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進而有利于村落的保護,但現實往往容易走向理想的反面。
按照阮儀三的規劃設計,周莊最理想的狀態是每天接待三千位游客,六千人已趨于飽和,但現在隨便一天就達到了一萬人。“單一進行旅游開發的后果是,村落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受到嚴重影響,古村落的可持續發展就成了問題。 ”浙江師范大學教授陳華文說。
村落本來是社會的細胞,是生產生活的場所,但是在大規模的城鎮化之后,村落本身變成了資源,并出現了新的功能:賺錢。盡管即使主張旅游的學者也特別強調“要在旅游進程中展現古村落的文化價值” ,但旅游與村落的保護似乎具有天然的矛盾。
“旅游和村落保護是一個悖論,如果不開展旅游,何必請人設計開發;如果開展旅游,那勢必要請出原住戶,更好地設計、更多地賺錢,傳統村落中沒了原住民,還談何保護呢?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說。
但在當下,古村落與旅游的結合很難避免,甚至只有通過旅游才能使人認識古村落的價值并激起當地居民保護古村落的興趣,但旅游不應成為唯一的出路,尤其應避免政府與商業聯袂開發的不良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安德明認為,村落本應該是自足自立的,但現在連當地人的生活也變成了觀看的對象,也許我們應該反省,探索一種不干預當地人生活的發展方式。
經過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的首次全國性的摸底調查,發現全國共有傳統村落1 . 2萬個,僅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 . 9 %。古村落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智慧,但這個數字卻表明,建古村落難,守古村落更難。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認為,保護傳統村落關鍵是發展農業生產和改善村民生活,生產、生活是本,旅游是末,不能反過來把旅游當成村落保護的出發點,尤其要避免“千村一面” ,因為中華文明的多樣性正是通過千姿百態的村落才得以體現出來的。(記者 張志勇)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