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木塔修繕方案敲定
歷經24年推敲,應縣木塔修繕方案日前正式通過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審議,原則同意在保持木塔現狀的情況下對其進行加固的“現狀修繕”方案,重點對木塔二、三層嚴重傾斜部位及嚴重殘損構件進行保護加固。
得此消息,年近八旬的山西文博專家柴澤俊高興地對記者說:“這是近年來我聽到的最好的消息!”他說,應縣木塔修繕不能再等。現在掌握傳統工藝的修繕專家和工人多已退休、年邁,如不盡快讓他們發揮余熱,修繕技藝很可能就要失傳了。
因其高67.31米的塔身全部架構均由卯榫咬合而成,承載著7400噸重的重量而不下沉,應縣木塔被譽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據介紹,歷經千年風雨,現在塔身嚴重傾斜,特別是第二層、第三層西面和西北面的部分柱子,柱子僅高2.8米,但傾斜的水平距離已達到47厘米,基本失去了直接承載力。
從1989年起,有關部門就開始研究應縣木塔的保護工作。1991年,國家文物局批準成立“山西省應縣木塔維修工程領導組”,木塔大修工程正式啟動。由于修繕方案爭論不定,修繕無從談起,但對木塔的監測、考古、研究、保護規劃等工作卻一直沒有止步。2011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公布的近4年來對木塔的實時監測顯示,木塔二層傾斜程度不斷加劇,修繕迫在眉睫。
在此基礎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經數年努力,編制形成了《應縣木塔嚴重傾斜部位及嚴重殘損構件加固方案》,提出現狀修繕的維修方案,重點對木塔二、三層嚴重傾斜部位及嚴重殘損構件進行保護加固。該院副院長侯衛東說:“這種方法可以控制木塔的致命傷不繼續發展,讓木塔身上的‘癌細胞’不再繼續擴散。”他說,這樣雖不能完全去除病根,但是木塔的安全狀況就可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得到改善。
今年7月,這一方案通過了山西省文物局的審核,并上報國家文物局。9月28日,國家文物局組織吳良鏞、謝辰生、葛修潤、江歡成等31位相關領域的院士和著名專家學者,召開了為期兩天的應縣木塔二、三層保護加固方案專家評審會,會議原則上同意了《應縣木塔嚴重傾斜部位及嚴重殘損構件加固方案》。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