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應縣木塔
世界上現存最高、最古老的純木結構建筑——應縣木塔問世已有近千年,然而這座稀世珍寶卻遭遇著前所未有的煎熬:木塔身患重疾,內外交困,卻因修繕方案久拖未決而難得救治。24年來,木塔的修繕始終只是一個話題。
塔身扭曲日漸加劇
應縣木塔位于山西北部應縣境內,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7米高的木塔上下連接沒用一顆鐵釘,全部架構均由卯榫咬合而成。身重多達7000噸卻無地基,尤令人稱奇。
文物古建專家告訴記者,木塔千年不倒,得益于它的“剛柔并濟”。“古塔內有剛性很強的雙層套筒式結構,也有富有柔性的斗拱和卯榫的咬合設計?!惫沤ㄎ奈飳<?、原山西省文物局總工程師柴澤俊說,在這座高60余米的佛塔內,竟能找到60多種卯榫咬合、50多種斗拱設計,堪稱世界木結構建筑典范。
然而,上世紀30年代以來,受結構變化、戰亂及年代久遠等種種因素影響,這座千年木塔出現了塔身扭曲現象,此后日漸加劇。
柴澤俊分析說,木塔2層到5層窗戶上原來都是用“斜撐子”撐起來的,上面抹著泥,用于保護斜撐子不變形和不受風吹日曬。但在30年代,當地和尚把泥拆掉,斜撐子去掉,換成現在的窗戶,導致了結構的不穩定性。
“木塔的情形一年比一年糟糕,肉眼都能看得見。”應縣木塔文管所所長馬玉江說,塔身已經嚴重扭曲變形,有幾百處殘損的地方需要加固,若是遇到地震或狂風后果堪憂。
隨著塔身變形,應縣木塔由原先對游客開放到第二層,現在只允許在一層參觀。
修繕成了“燙手山芋”
記者采訪得知,就是這樣一件稀世珍寶,其修繕卻因種種原因擱淺。
為保護木塔安全,從1989年起,我國就開始研究應縣木塔的保護工作。1991年,國家文物局批準成立“山西省應縣木塔維修工程領導組”,木塔大修工程啟動。但直到1998年,維修方案仍沒有出臺。
2002年6月,全國7位院士和其他3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太原,這次全國性的專家會議基本敲定,對木塔施以“抬升修繕”的方案。當時與會的國家文物局有關領導要求,意見修改后盡快報送國家文物局。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修繕一事再次擱淺。
“在那次會上,木塔地基及周圍地基的勘探、殘破情況測量、應力試驗、抗風抗震測試等的研究分析結果,都已經非常詳細和清楚?!辈駶煽≌f,2003年,中國文物研究所從山西省文物局手中接管了修繕資料。又是10年過去了,木塔修繕依舊沒有消息。
也許是因為木塔非同一般,它的修繕也就成了“燙手山芋”。
修繕擱淺,申遺升溫
雖然木塔大修遲遲未能落實,但各方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一事卻很是熱衷。目前,應縣木塔申遺文本已編制完成并上報國家文物局,2012年11月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據了解,申遺的認定標準中,“原真性”非常重要。當地文物工作者擔心,萬一修繕留下遺憾,世遺組織專家將對木塔提出質疑。
“應縣木塔申遺本身無可厚非?!蓖瑵髮W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說,應縣木塔的歷史建筑地位在世界上都是公認的,早就應該有這樣一個“名分”。
但是,應縣木塔身患重疾已達20多年,很多專家卻以“不能輕易動它”“不敢拍板”等原因擱置修繕,對此,阮儀三認為,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簽署的《奈良宣言》就有很多合理保護的建議和例子,只要肯下功夫,資金投入有保障,把應縣木塔修繕好應該不成問題。
阮儀三說,申遺在一些地方被看成是當地政府或相關部門“發財”和“升官”的敲門磚,都想得到這頂“桂冠”,很功利。但旅游經濟的發展應該有具體的措施和方法,比如說硬軟件是否能跟得上,不能一味依賴門票收入。
“申遺工作再重要,也不能耽誤了實實在在的修繕保護工作?!辈駶煽≌f,“應縣木塔的修繕不能再等。10年前掌握傳統工藝的修繕專家和工人多已退休、年邁,若還不去做,再過十年、二十年,這樣的技術、科研力量更不好說。”與此同時,其他老專家們也一致呼吁各方應齊心協力,盡快對木塔進行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