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shù)報:采風,請別那樣居高臨下
最近音樂圈里一個朋友和我聊起他參加的一次采風時,用了“居高臨下”一詞來形容,并說自那次之后,他便再也不參加此類“采風” ,寧可自己一個人去走村串戶,與老鄉(xiāng)交流。我甚為驚訝,問及原因,他便給我講了一個細節(jié)。
據(jù)這位朋友說,那次采風所去的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村寨,因為有“相關(guān)部門”組織,參加的多半是音樂界的“專家大腕” ,陣勢不小,“架子”更大。到了村寨,一聲令下,從附近拉了一車村民來到廣場,要求他們獻唱,態(tài)度頤指氣使、盛氣凌人。村民唱罷,一位“專家”又當場點名其中一個女孩子,要求聽她獨唱??墒桥⒆咏忉屨f,村里的歌曲都是合唱,沒有獨唱,她也不會獨唱?!皩<摇辈辉?,執(zhí)意要求其獨唱。女孩子無奈,只好勉強唱了幾句。因為唱的是少數(shù)民族語言,在場“專家”沒聽懂,也沒人追問。這位朋友偷偷問村民歌詞大意,回答是:“女孩子唱的意思,是說歌曲本來是合唱,不應獨唱,你非要獨唱,我也沒辦法。因為你們是尊貴的客人,我就勉強唱給你們聽,但我的心里是不高興的。 ”這位朋友聽完之后,當場羞愧難當,自此便決意再不參加此類“采風” 。
采風,古代意指采集民歌,到了今天,含義擴大,已經(jīng)成為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挖掘素材、體驗生活、激發(fā)靈感的一種普遍做法。文藝工作者為了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近距離地去觀察和體驗人民群眾生活,從中汲取營養(yǎng),是需要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但如今不少采風,實際上卻變了味,某些參加采風的“文藝家”對基層群眾不是保持高度的尊重和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而是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以“文藝家”自居,以“成功者”自恃,挾“官威” 、帶“驕氣” ,令人極度反感。這位朋友所說的情形,便是其中一例。
這樣的“采風” ,只能成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形式主義,暴露的其實是文藝界的一種官僚習氣。組織這樣的“采風” ,其成本花費還往往不低,某些“文藝家”把這種“采風”當作一種享樂,看作公款旅游,更是一種奢靡浪費。說實話,我之前也跟隨文藝家參加過不少的采風活動,雖然沒有碰見過像那位朋友所說的如此極端的情況,但采風中的確也感受到某些文藝家存在著一種優(yōu)越感,在與基層群眾交流時的口吻和行為上,往往不自覺地顯露出高人一等的心態(tài)。現(xiàn)在想來,這樣的心態(tài),恰恰是與采風的初衷背道而馳、南轅北轍的。
不管多大名氣的“文藝家” ,假如你不懂得尊重群眾,那么也就不會得到群眾的真心對待?;鶎尤罕娪性S多辦法可以糊弄你,就像那位被要求獨唱的女孩子一樣,她有她表達反對意見的方式和智慧。高高在上的“采風” ,只能讓文藝家與群眾和生活的距離越拉越遠。只有真心誠意,虛懷若谷,才能贏得群眾的認可,得到真正的收獲。(作者 彭寬)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