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 市場等多重助力推滬上青春文學正青春
從“新概念作文”到“創意小說” ,從80后寫作的“萌芽”到90后寫作的“孵化” ,上海的青春文學創作培育之路已走過了10余年歷程,在媒介、市場、文化產業、傳統資源的多重助力下——
滬上青春文學正青春
創意
“我們對創意小說的理解,是要有想象力,它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對世界、生活、情感的走向呈現出另一種可能,好比諾蘭的《盜夢空間》 《記憶碎片》 ;要會發現故事、講好故事,有節奏、有起承轉合,讓人讀得進去;要有趣味、有善意,三觀要及格,有點陽剛氣,別被陰暗吞沒,別讓讀者讀著反胃;還要有語言,語言是小說的皮膚,要干凈自然。 ”今夏,由上海作協云文學網、上海大學文學與創意寫作研究中心、 《萌芽》雜志社和上海作協文學百校行電子文學《零》雜志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會師上海· 90后創意小說上海戰”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上海作協《零》雜志負責人李偉長在談到對參賽作品的期待時,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從“新概念作文大賽”到“90后創意小說上海戰” ,十幾年來,上海這座城市,讓無數青春文學創作者受到矚目。如果說“新概念作文大賽”鼓勵作者擺脫應試作文格式化寫作的藩籬,那么在媒介發達、價值取向多元的今天,讓人們對青春文學有了更高的期待,“90后創意小說”選拔目標明確、細分,強調創意,要求表達方式、題材選取與傳統有別。
曾是“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者、現為“90后創意小說上海戰”評委之一的徐敏霞認為,青春寫作就是要有活力,別的方面的能力,比如語言、深度乃至創意都是可以受啟發、可以學習的,但活力只會日益衰退?!叭绻敢獬弥贻p寫,就不要怕暴露自己的缺點,把最有活力的一面表現出來。 ”她說。在今天這樣快節奏的閱讀寫作環境下,語言的準確比繁復更美,能出人意料又能自圓其說者為佳,立意則需呈現對人性的認知程度?,F在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創作的靈感來源也很多,希望青春文學創作者能把學到的內容化成自己的,而不是對素材的簡單重現,不是完全脫離生活的架空,要投入作者的感情,讓讀者易于代入,從而呈現出那些只屬于文學的長處。
本次比賽評委、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黃平說:“我個人的期待是‘突破’ 。突破單純寫自我的格局,突破那類小說第一頁都是‘我我我’的文體,嘗試著寫寫身邊的世界,寫寫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
本次比賽評委、上海大學文學與創意寫作研究中心創始人葛紅兵對于這一青春文學選拔活動具有獨特的視角。他認為,讓文學和創意教育、文化產業、公共文化服務接軌,未來的文學應該是在這三個背景下的文學,它是和創意產業聯姻,和公共文化服務聯姻的。上海作協通過公共文化服務,引導的是面向創意產業和創意生活的文學。
文學
與此同時,第十六屆新概念作文大賽正在征集參賽作品,比賽走過15年的歷程,當年從中“萌芽”的部分80后作家如今已“開花結果” ,在社會上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但這一代青春文學,似乎背負著“走上了市場,未走進文學”的焦慮,作家成為“偶像” ,讀者成為“粉絲” ,一些作品經濟收益頗豐,但文學價值不高,對于這一問題,今天的青春文學選拔機制是否有所調控?是否需要調控呢?
“我不知道究竟是誰在憂慮。憂慮的出發點又是什么? ”徐敏霞說,“純文學和市場如果一定要對立起來,那么純文學道路上的創作者少,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她認為,青春寫作的特殊性就在于,需要選出的不是滴水不漏的作品,而是有潛力的作品。青春文學作者要走的路還很長,充滿了變數,我們要相信他們的自我調整,無論他們走的是市場還是純文學的路,只要是無害的,我們的選拔就有意義。
黃平認為所謂的“走上了市場,未走進文學”是一種誤解,在高度市場化的媒體傳播中,一批80后純文學作家的作品,大家不容易看到。其實,在任何時代,純文學的作家都是少數,大多數都是通俗作家。文學的氣象和所處的時代氣象息息相關,今天的時代有它的優點,但在文化方面也存在問題,我們不能僅寄希望于一個比賽或一本期刊來改變這一切。
“誰也沒有權力說,這個是純文學,那個不是純文學。 ”對于青春文學與傳統文學傳承關系,葛紅兵有個人的看法:對于文學來說,重要的不是傳承,而是創新?!皩懯帧比绻鸵蜓嘏f、無人問津的“作家”對比,葛紅兵認為“寫手”也許是一個更好的贊美性詞匯。
李偉長介紹了本次比賽的評委陣容,以此來解釋這一選拔的取向。評委中有《收獲》雜志執行主編、 50后的程永新,文學批評家葛紅兵是60后,還有70后作家阿乙、 80后批評家黃平等生于不同年代、致力于文學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正所謂創意無代溝,李偉長說:“我們選拔的并不一定是純文學或類型文學創作者,我們的目的是讓有才華的創作者更易于脫穎而出。 ”
城市
上海這座被稱為“魔都”的城市,究竟有怎樣的“魔力” ,吸引了無數青春創作力量,并令一部分文學愛好者最終走上文學創作道路?據李偉長介紹,上海市作協從2008年起,就在舉辦“文學百校行”活動,深入大學、中學,發現青春文學力量。至今年5月,已建立校園文學理事單位200余所,擇優資助23所文學社團。發掘有潛力的作者,建立了6000余人的校園寫作人才庫,從中選拔出100位有相當創作潛力的90后寫作者,邀請評論家、作家為他們的創作評點、擔任他們的導師。接通新媒體,通過微博征集創意,通過電子文學平臺《零》雜志、云文學網等進行作品推廣。
另外,上海的城市精神與文學傳統,也給青春文學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的氛圍。“上海的市場主義意味、上海的時尚意味、上海的大都會意味,鑄就了不同于內陸的文學靈魂。上海上世紀30年代成為中國的文學孤島,成為中國文化的中心、出版業的中心,都與此有關。 ”葛紅兵認為,如今上海正在成長為世界文化大都會,成為創意之城,新興力量從這里崛起,是應有之義。
黃平認為,上海這座城市的核心精神是“現代” ,對于未來、對于新的一切有所憧憬,對于“新人”有所期待。這樣的城市氣質,對于新作家的出現是有幫助的。此外,國際大都會的定位、市場經濟的高度發達、文化資源的豐富、信息與交通的便利,都對于青年文學創作有幫助。
“上海非常適合愛拼搏的年輕人,這里對新奇的事物比較寬容。 ”徐敏霞認為,上海是務實的,只要“活兒”好,機會總會有。因為城市的特殊性,文學在這里的地位比較草根,所以從事這一行的人,都是真愛,自己愛寫,也愿意扶植愛寫的后輩。心態平,氛圍好。
促進青年的創作,在今天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黃平認為,上海在作協、校園、媒體的資源整合上的經驗值得推廣。徐敏霞表示,培育青春文學創作還需要海納百川的胸襟、唯作品好壞論英雄的公正態度、愿意為文學后進搖旗吶喊的職業精神和使命感?!斑@樣的創意小說大賽各地都應該有。讓青年人更容易被發現。 ”葛紅兵說。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