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我們需要那么多“好聲音”嗎?
觀眾需要的是風格不一樣、更加多元化的電視節目,要想使節目常看常新,其本身的常辦常新才是根本之策。
面對暑期熒屏10多檔聲音選秀節目輪番轟炸,觀眾在不停轉換遙控器的同時,不禁會感嘆:就沒有別的節目形式了嗎?我們需要那么多“好聲音”嗎?
自從2003年湖南衛視推出《超級女聲》以來,歌唱選秀類節目已經走到第10個年頭。在這個夏天,聲音選秀達到了“爆棚”的狀態,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同質化和缺乏改革方向。曾經紅極一時的“超級女聲”漸漸淡出或許就是因為節目未能有一個好的轉型方向,而現在熱播的《中國好聲音》《中國夢之聲》等則完全依靠引進國外的節目形式。
在節目進行中,連帶來的話題都如出一轍,拼導師、拼煽情、拼炒作。幾乎每一個選手都會通過煽情故事博取同情分,而導師的問題也大同小異——“你的夢想是什么?”“你為什么來到這個舞臺?”不少網友諷刺:“沒有點童年不幸、家庭不幸都不敢上去比賽。”
在比賽中,絕大多數選手都是翻唱成名歌星的成熟音樂作品,很少有自己的原創音樂作品。節目結束后,真正能留在觀眾心中的好聲音寥寥無幾,觀眾甚至忘了哪個選手是出自哪個節目。觀眾不禁要問:花那么大成本造出的“星”只是曇花一現嗎?如何用后續好音樂來支撐選秀歌手進一步提升,應成為節目方考慮的重點。
正所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英雄”,第一個這樣的節目能夠讓觀眾有新鮮感,很容易獲取好評,但這并不意味著跟風創辦的類似節目也會收視出彩。你引進“好聲音”,我引進“夢之聲”,沒有創新,借用別人的模式難避雷同之嫌。
再好的“好聲音”,太多了也只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中國電視節目內容形式單一、易追風,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節目運營良好的開端,此后熱切的關注度則是節目持續的動力。但是要想使節目常看常新,其本身的常辦常新才是根本之策。觀眾真正需要的是風格不一樣、更加多元化的電視節目,各具獨特形式和內容。
中國的電視節目不能再過分依賴于一味地引進國外電視節目,原創自身品牌更重要、更持久,期盼電視人能給出更多彩的選擇。(據新華社北京7月23日專電)
(編輯:孫菁)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
· | “好聲音”出征天津沙灘音樂節 |
· | “好聲音”撐場都市之聲 |
· | 別又是一場講故事大賽 |
· | “好聲音”的音樂人為何得不到好價錢? |
· | 荷蘭“好聲音”以情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