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青年正能量澆鑄中國夢
沿著復興之路,出發!
當代青年正能量澆鑄中國夢
94年前,一場“變革過去、開辟未來”的偉大運動,讓青年成為社會中倍受矚目的先鋒力量。
今年“五四”,因一次語重心長的談話,而變得意義非同尋常。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深刻闡述了中國夢與青年的關系。
中國夢里寫滿未來,未來在青年手中。青年,是社會中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他們的使命,就是遵循歷史邏輯,創造新的生活圖景。
恢宏藍圖鋪展,當代青年何為?
圖①:安徽蕪湖農民工在公共電子閱覽室查閱圖書。
圖②:河北霸州五名大學生村官在討論“創業園”規劃。 本報記者 史家民攝
圖③:擔任天宮一號、神舟八號、神舟九號重大發射任務“0號”指揮員的王軍(右)
“神十”升空,萬眾矚目?!?0后”女航天員王亞平一段太空戲粽葉,“萌翻”眾網友。在我國的航天團隊中,年輕人已挑起大梁,載人航天總體部400多名員工,平均年齡僅32.6歲。實現中國夢,青春勇擔當。復興之路上,每個青年都是追夢人,他們已經出發。
青年人更自覺地到基層磨礪?!暗轿鞑咳ァ⒌交鶎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團中央開展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成為青年人才的孵化器。10年來已有16萬青年響應號召,在西部廣袤的土地上播種夢想,其中1.6萬多人選擇了扎根西部。2008年,中組部決定用5年時間選聘10萬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截至2012年底,已有23萬名大學生村官分布在全國1/3以上的農村,其中有6.7萬人進入村兩委班子。他們給農村帶來新理念,也在田野上收獲了人生歷練。
青年人在火熱的一線閃光。5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我國農民工總數已超過2.6億人,其中40歲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達59.3%,近1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城市在他們手中成長,他們也在城市追逐著幸福夢想。紅黃綠白四色組成充滿活力的標志,哪里懸掛它,哪里就有火熱的青春——5年來,3000多個集體被評為“全國青年文明號”,各級青年文明號多達10多萬個,為各行各業樹立了職業標桿。崗位練兵、青工比武等活動也在各條戰線上開展,累計上千萬名青年技工參加各級競賽,一個個青年“狀元”脫穎而出,成為愛崗敬業的青春榜樣。
青年人在創新創造中發現未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等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擔綱主力,刻苦攻關,勇攀高峰;青年創業大潮涌起,無數青年投身市場,追尋創富夢想;還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微公益、青年自組織,活躍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薄弱環節,守望相助,傳遞著青春的正能量。
青年人讓志愿服務成為風尚。數百萬青年志愿者服務于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大型賽會活動;近500萬志愿者參加抗擊汶川、玉樹、蘆山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斗爭;一項持續開展的關愛農民工子女活動,至今已吸引400多萬青年志愿者奉獻愛心……千千萬萬青年人向世界打開千千萬萬認識中國的美麗窗口,也正向社會展現改革開放新一代建設者的品質、擔當與風采。
歷史潮流中,青春夢始終與國家夢交融,從民族獨立到自立、自強再到復興,正是一代代青年人的夢想接力,熔鑄成一個日漸清晰的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012年11月29日上午,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完《復興之路》展覽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闡述中國夢。
在這樣的場景闡述中國夢,有著強烈的象征意味。中國夢是深沉的夢,飽含著100多年以來矢志民族復興的步步探索,其間處處閃耀著青年的光榮和夢想。
梁啟超高喊“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陳獨秀期待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際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新青年;李大釗呼吁“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青年毛澤東吶喊“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近代史上,從來未有之民族困局,呼喚新青年橫空出世,呼喚青春中國屹立東方。
千千萬萬青年人站到歷史前臺,成為改造國家的有生力量。他們服膺種種思想學說,提出救國方略并為之浴血奮斗。洋務運動、實業救國、君主立憲、共和革命……直到他們中的先進分子發現了馬克思主義,并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成立了中國共產黨。
改變屈辱命運,實現民族獨立,無疑是近代以來青年上下求索的國家理想。為此,他們棄醫從文,投筆從戎,不斷修正著個人理想,投入歷史洪流。
“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學習,歌唱,過著緊張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著軍服,燃燒著熱情,走散到各個方向去?!边@是作家何其芳對抗戰初期延安的描繪,如今讀來仍覺心潮澎湃。
“時間開始了!”新中國的成立,讓他們宿愿得償。青年們張開雙臂擁抱新中國。他們懷著滿腔熱忱和美好憧憬,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中。青年掃盲隊、青年科技攻關小組、青年志愿墾荒隊……處處洋溢的是青春的激情,正如新生的共和國,充滿希望和力量。
此時青年的遠大理想,已融入民族自立和國家富強。讓中華民族自立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成為當時青年奮斗的理由。也正是這個理由,上世紀50年代,先后有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中青年知識分子回歸祖國的懷抱,錢學森、錢三強、李四光、鄧稼先、華羅庚……這些偉大的名字,如今已成為民族的自豪。
穿越歷史迷霧,改革開放讓整個社會重新煥發青春活力。
女排五連冠極大振奮了民族精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這句響亮的口號,引領了那個時代中國青年的人生觀與價值取向。“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熱情……到處都有背著書包的青年男女,書店、圖書館和各種夜校總是擠滿了人。那時候,青年們真的是如饑似渴地學習……”上世紀80年代的時代偶像張海迪回憶道。
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正是年輕人起舞的地方。上世紀80、90年代,“闖深圳”成為年輕人的風尚,大學生“南下潮”、政府干部“下海潮”在這里匯聚,以青春的力量沖破計劃之藩籬,“殺出一條血路”。他們有一個名字:“流動的太陽方陣”,頗富詩意的描述,充滿著光明與力量。
改革開放徹底改變了中國的面貌,青年的國家夢,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模樣。曾經輝煌,遽然受辱,艱難獨立,勇于自立,終于自強,必將復興——歷史以其嚴密的邏輯,演繹出一個古老民族的追夢歷程。推動邏輯展開的,便是銳不可當的中國力量,而這力量,最鮮明地體現在青年身上。
如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這個理想,這個理想的名字,就叫“中國夢”……
對于當代青年來說,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誰都不可能是看客,而是不可或缺的追夢人。如何讓國之夢點燃我之夢,如何讓夢想照進現實,是必須思考的人生課題
如今正在爬坡的“80后”、“90后”們,是當代青年的主體。對他們來說,宏大的中國夢與自己的人生路,注定交織在一起——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并最終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最關鍵的時期就是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也正是他們從青年到中年的人生黃金期。他們將全程參與并最終分享夢想成功的幸福。
對當代青年來說,實現中國夢,誰都不可能是看客,而是不可或缺的追夢人。如何讓國之夢點燃我之夢,如何讓夢想照進現實,是必須思考的人生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的地點選在航天城,恐怕不僅僅是因為驕人的航天成就,還在于載人航天精神是時代精神的標桿。
古老的飛天夢發展到今天,已經演化為一個民族渴望攀登科學巔峰的現實追求。為民族圓夢的,是年輕的團隊。如今在我國目前的航天團隊中,年輕人挑大梁已是尋常事,“神十”的載人航天總體部,400多名員工,平均年齡僅32.6歲。
從“兩彈一星”元勛們“以身許國”的豪言壯語,到如今北京航天城里處處懸掛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20個大字,都在向青年們昭示理想信念的價值。
“不要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在價值多元化、理想碎片化的當下,這樣的提醒尤為可貴,這“為什么”就是理想信念。堅定理想信念,就會有足夠自信不被利益所擾、不為亂象所迷、不為迷惘所陷,自覺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把個人理想與人民幸福緊緊相連。
石磊是第一批大學生“村官”,2008年清華大學畢業,他放棄高薪,離開城市,自愿做了一名普通村干部。基層的磨礪讓他迅速成長——22歲,成為一個村莊的帶頭人;24歲,光榮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
投身火熱的基層實踐,磨礪意志、增長才干,成了越來越多青年的自主選擇。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是歷史的深刻啟示;“仰望星空”,只有有了“腳踏實地”,才顯得有意義。做一棵花盆里精美的盆栽,還是大地上的參天大樹,這是一個不需要猶豫的選擇。
創新是青年的優勢,創造是青年的靈魂。尤其在信息時代的今天,青年憑著靈敏的感知和活潑的心靈,更容易發現新知識,接受新事物、創造新價值。有觀點指出,人類正在進入一個由年輕人向中老年人傳遞知識和信息的反哺時代,年輕化將成為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
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不改革,夢想只會變得遙不可及;向前走,則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氣。以理論創新,指導變動不居的實踐;以制度創新,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種種難題;以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驅動力,時代呼喚青年以更大的創造力,書寫新的“中國奇跡”。
讓青春之花為中國夢而綻放,需要社會為青年追夢創造更加公正、公平的機會和環境
中國夢,由每個中國人的夢想匯聚而成。她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夢,也是每個青年實現人生出彩的夢。
1957年11月17日,毛澤東對匯集到莫斯科大學的數千名中國留學生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象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p>
初升的太陽充滿希望,但同時也代表了微弱。正如青年既是社會中最有活力的群體,也是社會中相對的弱勢群體。因此,中國共產黨從來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支持青年在人民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再次言辭懇切地強調:“為青年馳騁思想打開更浩瀚的天空,為青年實踐創新搭建更廣闊的舞臺,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豐富的機會,為青年建功立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p>
青年問題社會化、社會問題青年化是當前值得注意的社會現象,很多社會問題集中體現在青年身上,而青年群體面臨的許多問題也都帶有全局性。
比如就業。就業乃民生之本,對青年來說,更是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要務。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99萬人,就業總量壓力加大,結構性矛盾突出,被稱作“史上最難就業季”。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關系經濟社會改革全局,根本還在于做大蛋糕,提供更多機會和崗位。
我國農民工總數已超過2.6億人,其中40歲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達59.3%。城鎮化快速發展,未來仍將有數量龐大的農民進城,愿望最迫切的是青年農民。如何幫助他們拓展發展空間,也將是長期面臨的挑戰。
社會轉型,利益調整,青年利益容易受損。近些年來,青年群體出現的許多標簽,如蟻族、剩男剩女、新生代農民工、低收入大學畢業生群體等等,盡管不免簡單化,卻也生動地反映出就業、住房、教育、婚戀等青年民生問題。
有專家提出,社會公共政策制定應確立青年優先理念,將促進青年發展作為重要導向,優先為青年提供在人生過渡期需要的各類公共服務。還包括建設有利于青年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和制度環境。
因此,回應社會期待,打破各類壁壘,創造更加公正、平等的機會和環境,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選擇機制和社會向上流動機制,對于激勵青年人為實現個人夢想而奮斗至關重要。
當代青年還有個顯著特點,他們既對自身利益高度關注,也對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抱有很大熱情。建立足夠暢通的渠道,讓作為利益相關人群的青年參與決策過程,這不僅是尊重青年的需要,更是實現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本身的需要。
現代社會中,青年與社會之間存在著鮮明的互動關系。一方面,青年的生存與發展有賴于社會所能提供的資源;另一方面,作為社會新生力量,青年又會走在社會最前沿尋找新的發展空間、產生新的需求。而在肯定新空間、滿足新需求中,社會將可能迎來新的進步契機。
青年重任在肩,青年充滿希望。讓我們共同努力,為青春注入活力,讓美麗青春為中國夢盡情綻放!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