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遺產遭遇保護與開發“兩難”
新華網濟南6月7日電(記者葉婧 潘林青)6月8日是中國第8個文化遺產日,這個始于2006年的紀念日,彰顯了中國政府對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決心。然而,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村拆古鎮,城市毀故居”正成為一些地方文保工作所面臨困境的真實寫照。
眼下,山東濟南正準備重建11年前被拆除的老火車站。1912年建成的濟南老火車站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登上過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學校的建筑類教科書。
中國的文化遺產中,得到重建的不只有濟南老火車站,受古鎮、古城旅游熱的影響,“古鎮古城重建”在一些地方已經成為一種風尚。據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必虎統計,中國有30多個城市正在或謀劃進行古鎮、古城修復或重建。
在城鎮化、工業化大潮中,不少文化遺產遭到破壞。2013年年初,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檢查中發現,湖南岳陽、山東聊城等8個城市因保護不力,致歷史文化遺存遭到破壞,歷史文化名城價值受到嚴重影響。此外,中國一些地方對于名人故居保護不力也備受詬病。
根據中國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共766722處,其中,17.77%的保存狀況較差,8.43%的保存狀況差,約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已消失,這些數據和案例都折射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不容樂觀的現狀。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些文化遺產頻遭破壞,往往是“利”字當頭、“利”字驅使。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等多位專家告訴記者,一些地方打著“開發保護”“發展旅游”的旗號,古遺址上建起房地產,古建筑里開起大飯店,說到底就是“利”字當頭,就是為了賺錢。
此外,中國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也加劇了文化遺產保護不力?!艾F在的城市建設過程中,一些‘沒有名分’的文化遺產成為保護工作的盲點?!鄙綎|建筑大學副校長劉甦告訴記者,“沒有名分”是指沒有列入保護范圍的文化遺產,它們大多不受《文物保護法》或相關法規保護,損毀這類文物不需承擔嚴重的法律責任。
與此同時,對違法行為處罰力度過小、執法弱勢等也成為文化遺產保護不力的重要原因。比如,2013年1月至3月底,在江蘇南京一處房地產項目中,先后有6座六朝古墓被施工破壞,依據相關法規僅能“處以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處罰金額明顯起不到震懾和懲戒作用。
2013年中國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是“文化遺產與全面小康”。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各界越來越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從保護意識到保護形式都有了提高
“相比于商業氣息濃郁的鳳凰、麗江,平遙古城自1997年成功申遺10多年來,城內仍保留了約3/5的原居民和外來經營者在古城內和諧共處?!眲d告訴記者,一味“破舊立新”只會重走“破壞性開發”的老路,在城鎮化、工業化的過程中需要更加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只要措施得當,魚與熊掌完全可以兼得。
(編輯:子木)
· | 搶救文化遺產民間在行動 |
· | 李宗偉:分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思路與經驗 |
· | 首師大申報設立“文化遺產”專業 |
· | 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論壇舉辦 |
· | 面對歷史,請揣一份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