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用兒歌回憶童年,00后卻“無歌可唱” 孩子的歌哪去了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唱過的兒歌嗎?《一分錢》、《找朋友》、《丟手絹》、《讓我們蕩起雙槳》……趁著“六一”節,一份兒歌榜單這幾天在網絡上熱傳,勾起很多70后和80后的童年回憶。
然而,當他們為人父母后卻發現,自己的孩子卻“無歌可唱”了。日前,浙江昆劇團招生時,孩子們只會唱流行歌曲、不會唱兒歌的現狀,讓音樂界人士和教育專家頗感無奈。
在兒童的成長路上,音樂不僅承載了快樂記憶,更是不可或缺的“營養元素”。如今的歌壇新歌不斷,可00后在唱什么歌呢?
金鷹卡通衛視《中國新聲代》是一檔面向14歲以下兒童的音樂類節目,近日導演組趕赴十幾個城市,海選的結果卻出乎意料。該節目總導演陳剛說:“很多小學生都喜歡《愛情買賣》、《high歌》這樣的成人化歌曲,鳳凰傳奇、許嵩等的歌曲點唱率很高,甚至有近百名孩子組團合唱熱播電視劇主題曲《逍遙》。”
“孩子們唱得很認真,但除了這些流行歌曲,他們自己的歌去哪兒了呢?”陳剛坦言,《中國新聲代》在選歌時實在捉襟見肘,“選擇空間非常小”。節目音樂總監山河則認為,孩子們唱歌應該是洪亮的聲音、干凈的聲線、天真的笑容、可愛的動作,最重要的是在唱兒歌。“但現在的孩子唱歌時的狀態,會讓人感覺到他們不應該是小孩。”
好的兒童音樂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能潛移默化地構建起孩子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以前有首歌《好媽媽》,不知有多少孩子按著歌曲的指引,為爸爸媽媽端茶倒水,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一位家長擔心,兒童過早過多接觸通俗化的成人流行音樂,可能會侵蝕他們的童真世界。
今年評選華語金曲獎2013最佳兒歌專輯時,搜遍網絡,竟然很難湊齊5張入選的兒童專輯。“目前的兒歌原創真的是非常凋零。”華語金曲獎創辦人游威說。
記者了解到,由于兒歌創作隊伍嚴重斷層,人才極度匱乏,難以創造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而音樂教育的僵化模式,使得很多孩子被迫接受“填鴨”的樂理知識和唱法培訓,藝術教育失去了個性化。“當音樂成為一種任務甚至是負擔時,它一定不會成為傳唱的經典。”歌手海泉說。
羽泉組合前幾年曾計劃投入精力在兒童歌曲原創、演唱方面,“可惜后來又擱置了”。他們表示,很多孩子學音樂是為了今后升學鋪路,整個社會缺乏“輕松好玩”唱歌的氛圍,自然沒有經典兒歌誕生的土壤。
據介紹,《中國新聲代》將邀請優秀音樂唱作家,創作一批孩子們可以唱的新歌——不僅僅是兒歌,更是適合兒童唱的歌。“希望成為兒童音樂教育的全新突破口。”金鷹卡通頻道總監雷瑛說,該節目將對一批經典兒歌進行整理創新,在歌詞或是旋律上賦予其時代感和時尚感,使其更適合現在的孩子傳唱。
“無論是老歌新唱、還是新歌原創,這些歌曲通過孩子們在節目中的演繹以及線上線下整合推廣,勢必在孩子們當中造成流行,成為一味心靈雞湯。”金鷹卡通頻道總編室主任向果說。不過,雷瑛坦承,想讓一代孩子唱上屬于他們的歌,一個節目的力量遠遠不夠,這需要全社會一齊努力。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