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田 世界舞蹈理事會(WDC)國際評審,國際舞蹈教師協會(IDTA)高級教師,江蘇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摩登舞是一門藝術,藝術有它獨特的規律,這就是標準。任何優秀的舞者首先要掌握好規范,在一定的規范下,個性則會自然而然地流露,拙劣做作模仿而來的所謂“風格”是最低俗且沒有價值的。
國際標準舞自上世紀80年代從西方傳至我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國人從曾經的對其不解甚至鄙視到如今的踴躍參與,并在社會上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式的覆蓋之勢,面對中國國標舞發展的良好態勢,如何進一步加快其前進的步伐,趕超世界強國,筆者就國標舞中摩登舞的技術技巧、訓練方法所存在的一些問題,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僅供業界同行參考。
“重心轉移”與“重心轉換”
“重心轉換”和“重心轉移”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重心轉換”是指主力腿前腳掌、腳后跟之間的轉換;而“重心轉移”是指身體重力在兩腳之間的轉移。“重心轉換”是指在所有動作發出之前放松膝蓋下降時,將自己的重心放置到準確的“點”上,即擬前進者放置重心于前腳掌,擬后退者放置重心于后腳跟。當舞者雙膝放松下降時,重心實則已經進入移動狀態了,為身體向地板借力、發力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放松膝蓋是為了走遠,是手段,走遠才是真正的目的,走遠并走好就是以自然輕松而又不露痕跡的發力為標志。因此,科學巧妙地采用重心轉換的技術,驅使身體與地板產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讓自己與舞伴的身體產生準確的移動信息和反應,這是摩登舞舞者必須理解和掌握的。在比賽中,我常看到有些舞者錯誤地將“下降”做成“下沉”;將“擠壓”做成“下蹲”,形態上的“前挺后翹”,導致舞者間身體或分離或對頂,運行趨向的不統一使得雙方身體僵硬沉重、重心停滯、相互拉扯,這些問題的根源就在于沒有掌握重心轉換的技術,致使舞蹈缺少輕松流暢之感。
“重心轉移”的技術要點是強調在完整地完成一個重心到另一個重心的轉移之間所涉及的推動、中間、接受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逐一推進而又連貫一致的。所謂推動就是用主力腳將身體送出,中間過程則是身體一瞬間的“失重”和“懸空”,而接受則是新的主力腿經過地板的反作用力將身體的重量接受。優秀的舞者在這個過程中尤為注重中間過程,他們能夠通過呼吸的控制、身體的延伸、兩大腿內側肌肉的張力和腳踝膝蓋的柔韌力,在有限的音樂節奏長度里充分發揮,實現“時間、力量和空間”的契合,展示出更為廣闊的空間和久遠的趨勢。
在比賽中有些舞者缺少“接受”這一過程,身體總是在不斷推動,出現了重心前傾的情況,不僅破壞了自身的垂直感,同時也侵犯了舞伴的空間,致使舞蹈形態跌沖踉蹌,沒有了音樂節奏和身體形態的穩定,無法產生行云流水般的優美感,錯失了展現的機會。也有些舞者忽略了中間過程,只有推動和接受,舞蹈變成了“跨大步,走馬路”,完全沒有摩登舞滑行移動的運動特征,讓人為之遺憾。
各有重心與保持兩人中心相統一
摩登舞的難點在于男女舞伴身體相合在一起移動、旋轉時,各自有自己的重心,同時還必須保持彼此間的中心。
重心是以舞者的脊椎骨為中心垂直于地面。要保持重心的穩定,首先要將身體垂直于地板,在移動重心的過程中要把握身體整體的前后移動,特別是準確把握胯部重心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對舞伴之間的“中心”理解是否一致。
摩登舞男女合位的姿態是彼此相貼在對方身前的右半側,在各自保持垂直的形態下,稍稍拉伸自己身體的右側肌肉,呈現頸脖右側至右腿內側自上而下的一個直線,這條直線垂直于地面。當雙方的這條垂直線相重疊,就產生了兩人共有的“中心”,在舞蹈的過程中,舞伴之間應始終圍繞著“中心”發力和接受(以致男女右腳的內側在運動中始終保持較近的距離)。
在比賽和教學中,我常看到許多舞者只有個人“重心”而沒有兩人共同的“中心”。男女跳舞時,各自為陣,將身體的中段勉強吃力的貼住對方或者“頂”在一起,更有“矜持”者,牢牢守著自己的“重心”,肆意張揚自己的空間,無視舞伴的存在,一旦舞蹈起來,相互拉扯,你沖我撞,架形松垮變形,毫無美感可言。
對于一個舞者而言,必須重視并正確掌握重心和中心,在重心垂直的狀態下,由地板的反作用力傳至脊椎再傳至兩人共同的中心點彼此給力和接受,這才是摩登舞力量的正確“通道”。如何打通這一“通道”,需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做到垂直,只有彼此身體垂直了,兩人的空間才能達到最大化;第二,傾斜是國標舞藝術的重要裝飾,是左右肋兩側肌肉的拉伸和收縮,切記頭、肩、胯必須放置在主力腿上,形成一個不歪的傾斜;第三,不要盲目模仿著名選手偶爾一個夸大變形的動作;第四,男士要通過給好位置和空間實現正確引帶,女士則必須迅速地找到正確的位置進入擬定的空間;第五,拉長自己的右側是為了充足的給予垂直“中心”線,切不能因為過于注重展現而破壞了自己與他人的垂直,侵犯了舞伴的空間,破壞了自己與他人的重心和共有的“中心”。
手臂與身體的共同引帶
記得早期學舞時,香港、臺灣老師總是一再強調跳摩登舞時必須用身體去引帶舞伴,手臂不能給力予對方。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習對此觀念得到不斷更新,“手臂不能動”是應該在不變形的前提下與身體的其他部位有機的配合,舞伴之間通過手臂來傳達身體運動的信息和力量,從而形成穩固的架形和寬大的上身空間。重要的是男女各自胳膊肘的位置是否準確,力量的給予是否既輕重有度而又含蓄。因此,我們必須明確手臂是身體的一部分,它在摩登舞男女姿態的五個接觸點中至關重要,過去強調不能動,手臂無法給力,造成了男舞伴僅依靠胯部和身體的中段引領女舞伴跳舞,由于缺乏手臂框架的共同給力,造成了腆著肚子跳舞的“獨特”姿態,直到今天我們在賽場上還常常能看到一些舞者相互頂著肚子跳舞的場景。
男女雙方手臂的力量來自身體肌肉整體擴張,只有整體的擴張兩人才能合為一體。因此,無論在移動、旋轉抑或造型的定格上,舞者在轉換位置時必須深知如何互相借力,才能達到同步、統一、和諧的境界。
把握音樂重拍與舞蹈重拍的異同
蘇聯著名舞蹈家扎哈諾夫說過:“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音樂包含了并決定著舞蹈的結構、特征和氣質。”音樂是舞者展示技術技巧的時間與空間,它規定著動作套路的設計與風格,因此,對音樂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是國標舞評定的重要標準。
美國現代舞大師瑪莎·格蘭姆曾經說過:“舞蹈是身體的歌唱”,身體的表現是舞蹈的重點,但是,音樂的重拍不一定是舞蹈的重點,而舞蹈的重點往往就是音樂的重拍。以華爾茲為例,音樂的節奏類型為3/4拍,音樂輕重規律為強、弱、弱,而在跳華爾茲時,第二步的身體的擺動是體現華爾茲風格的重點,這就要求舞者在第二拍時將身體的重力由下而上的“蕩”起來,產生優美而飄逸的形態,只有展示出這一點,華爾茲才有了靈魂。此時的音樂輕重就變成了次強、強、弱,即第一步是腳的重拍,第二步是身體的重拍,比第一步更強。
再說狐步,其音樂為4/4拍,音樂的輕重常規為強、弱、次強、弱,而跳狐步舞時,身體的擺動及表現是在第二步上,也就是在音樂的第三拍上,所以要打破音樂的輕重常規,改為次強、弱、強、弱,只有這樣特有的強弱關系,我們才能通過身體的律動來展示狐步舞流暢從容、飄逸的風格特點。
遵循共性與追求個性相結合
摩登舞中的共性是指標準,而個性是指舞者的個人風格。所謂“標準”就是由英國人圍繞著步序、步位、步法、方法、轉度、升降、身體動作、傾斜、節奏等技術創立的規范,是所有舞者必須遵循的法則;而個性是指舞者根據自己的閱歷、文化底蘊、身體素質、審美觀以及舞伴之間的身高、胖瘦而自然形成的舞蹈風格。“藝術即個性”,沒有個性的藝術如同一個人沒有性格,平淡無趣,缺乏魅力。共性寓個性之中,個性又受共性的制約,但在中國舞者中間,仍有許多人對于共性標準與個性風格缺乏正確的認識。
有些舞者對標準滿不在乎,對基本技術漠然置之,認為根本不值得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基本技術,只要把組合和套路跳得復雜和花哨就可以了。他們殊不知不懂規范,沒有嚴格的基本技術和扎實的基本功,只能是照貓畫虎,其丟失的是舞蹈的基本風格和內在精神。有些舞者看錄像帶學習摩登舞時,老外偶爾夸張的表現,甚至包括齜牙咧嘴的表情都成了他們模仿的對象。還有一些舞者將移動錯認為是拼命的向前邁步,缺少了重心循序漸進的轉移,將“傾斜”誤會為可以無度夸張,以致造成重心模糊或錯位,有的將女士的舒展模仿為下大腰,將男女合位誤以為是緊緊相貼而失去自己的重心。不僅如此,他們還總是將五個摩登舞跳成一個風格,并頑固地宣稱這就是風格,讓人哭笑不得。
更有甚者將標準和個性混為一談,只為突顯個人的“感覺”而忽視舞蹈的規范,沒有了垂直、重心、中心,有的女舞伴為了表現自己甚至主動引領男舞伴。
摩登舞是一門藝術,藝術有它獨特的規律,這就是標準。而無標準可循的藝術就不可能產生觀者的共識與共鳴,所以任何優秀的舞者首先要掌握好規范,猶如中國書法中若沒有扎實的楷書功底是不可能寫出狂放高超的草書作品的。當然這并不是否定個性,在一定的規范下,個性則會自然而然地流露,而拙劣做作模仿而來的所謂“風格”是最低俗且沒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