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六一”晚會 編織快樂的中國夢
文藝觀潮
為孩子們編織快樂的中國夢
——觀2013年央視“六一”晚會
央視“六一”晚會現場
6月1日晚8點,在某出版社工作的王曉峰打開電視,將節目鎖定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的“六一”晚會。在與“六一”晚會闊別多年以后,作為一名年輕的“80后”母親,王曉峰從今年開始陪伴女兒觀看“六一”晚會。“所有的相聚都是久別重逢,”她以一句流傳甚廣的電影臺詞來表達她此刻的感受,“鞠萍姐姐、董浩叔叔還在擔任主持,很多童年的歌曲弦律猶在耳邊,讓人回憶起當年那些兒童節的快樂時光;而比起我小時候,今年的‘六一’晚會節目內容豐富多了,舞臺也美多了。這種既熟悉又新鮮的感覺,就像是與故友重逢。從女兒的快樂中,我感受到的,是雙倍的快樂。”
亮點與創新
從1986年到2013年,中央電視臺“六一”晚會已經走過了20多個年頭。“六一”晚會已成為數以億計的孩子們生命中寶貴的記憶。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總監莊殿君認為,“六一”晚會不斷提升、保持活力并深受孩子們的喜愛,關鍵之所在,就是創作者始終堅持“求新求變”的理念。
今年的“六一”晚會一個顯著變化是更加注重國際化。本臺晚會的國外演員與外國節目數量,都大大超過以往的“六一”晚會,來自俄羅斯、日本、印度、古巴等國的知名藝術團體與演員參與了本次演出。如享譽世界的俄羅斯“同代人”舞蹈藝術團熱情洋溢的傳統舞蹈《卡琳卡》、日本富士電視臺凱斯排舞團的女孩們充滿童趣的踢踏舞和印度少年達人秀組合激情四射的拉丁舞以及風靡拉美的古巴魔術師表演的喜劇魔術《五彩繽紛》等。這些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節目,技巧多、難度大、互動性強,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觀賞性。此外,在經典兒歌、動漫歌曲聯唱的環節,也出現了外國少年兒童和卡通形象,如俄羅斯的《開心球》、美國的《芝麻街》《蜘蛛俠》等等。
本臺晚會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是加大了科技含量。今年“六一”晚會的錄制地點是中央電視臺一號演播廳,與春晚是同一個舞臺,舞美創作團隊也是春晚的原班人馬。整臺晚會的舞美設計、音視頻制作、氛圍烘托等各個方面,均有不少亮點。晚會的主創者充分利用了虛擬技術、在線包裝、光影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和元素。比如在《動漫串燒》節目中,利用國際流行的數碼技術手段,營造出人物、場景特效三維立體影像相結合,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奇幻效果;舞蹈《十二生肖》在光影變幻中,將牧童放牛、小猴嬉戲、雄雞報曉、萬馬奔騰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場景,以高科技包裝手段展現出來。
通過加大科技含量,本臺晚會不僅為孩子們呈現出浩瀚的宇宙、無邊的大海、生機勃勃的春天等等景象,也使整個舞臺瞬息萬變、色彩斑斕、充滿夢幻,進一步強化了整臺節目的電視表現力和感染力。
少年夢,未來夢
今年的“六一”晚會緊扣“十八大”中國夢這個大主題,將“中國夢、未來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體現了在黨和國家及全社會的關懷下,全國少年兒童幸福美好的生活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精心選擇和編排的節目內容,使本臺晚會對孩子們而言,既是一段快樂的時光,也是一份珍貴的文化記憶和難忘的情感收藏;既是孩子們友情、親情與快樂的集中體驗,也是孩子們感受國家與社會的關注、體現孩子們關注社會與國家的一個重要舞臺。
歡度節日的時候,晚會的主創人員沒有忘記雅安蘆山災區的孩子們,他們帶著全中國人民的關愛和囑托來到蘆山,把七彩的風車插到蘆山的各個角落,希望災區的孩子們自強不息。這時小提琴演奏的《我和你》有了全新的意義,“我和你,心連心,同住地球村……”如訴如泣的琴聲,把電視機前的孩子和災區孩子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把全國人民對災區人民的牽掛,特別是對災區孩子們的惦念演繹得淋漓盡致,愛心和信心在一種大愛的氛圍中傳遞。
作為近年來首次出現在“六一”晚會上的小品節目,《排練》表現了祖孫間的溫情和父母與女兒間的關愛,留守兒童走上舞臺與父母通話,他們的故事呼喚全社會關注他們的渴望與夢想。
童心如歌,歌聲嘹亮。小歌手柳博跟歌唱家一起演唱《春天在哪里》,歌唱家廖昌永和女兒一起演唱《我們的田野》,舞蹈家黃豆豆甘當綠葉,帶著孩子們翩翩起舞……那些深受孩子們喜愛的經典兒歌《春天在哪里》《我們的田野》《閃閃的紅星》《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以全新的面貌和風格唱響在“六一”晚會上,這些歌飽含著豐富的內涵和美好的記憶,已經成為幾代人成長中的重要記憶和寶貴財富,在舞臺上實現了美麗傳承。
《蔬菜進行曲》的舞臺是一個可愛的蔬菜樂園,小演員們扮演成12種蔬菜在菜園中玩耍,小歌手與蔬菜小精靈互動,表達了健康生活、熱愛自然的綠色環保主題。
民族傳統文化在本臺晚會上也得以充分展現:30頭漂亮的小獅子由60個孩子舞起來,來自香港的專業舞獅團將與小朋友們一起互動;少林武僧的武術表演,舞獅和武術混搭,新鮮又有趣;十二生肖也被納入晚會,光影變幻中,老鼠娶親、牧童放牛、小猴嬉戲、雄雞報曉、萬馬奔騰的場景活靈活現。這些節目和我們的民族文化血脈相連,在濃濃的中國情中,涌動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和萬事興,社會和諧,親情永續,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小孫子的吻》,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和孩子們一起聯歡,都表達了這層涵義。56個民族的兒童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在祖國大家庭的懷抱中健康成長,編織著他們快樂的少年夢、未來夢。
將快樂的節日還給兒童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系教師張登浩是一位年輕的父親。在他看來,優秀的兒童節目大致應該具有幾個特點:首先是節目內容要積極向上,兒童的模仿能力很強,所以不能產生錯誤的引導;第二,節目的內容要讓兒童感興趣,要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寓教于樂;第三,節目時間不能太長,這既包括單個節目,也包括整體的節目時間,小孩子注意力的維持時間比較短,特別是幼兒園的小孩子;第四,節目最好能讓小孩子參與進去,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強,大多還處在具體運算的思維階段,明白一個道理或者學會做某件事情,動動手效果會好很多;第五,節目內容的安排要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從他們的眼睛中去看世界,這樣才能引起共鳴,不要用大人的思維去推測兒童。在他看來,今年的“六一”晚會具備以上的特點,其經驗值得借鑒推廣。“如今很多兒童節目過于成人化,其實是扭曲了兒童心理,而今年的‘六一’晚會將屬于兒童的快樂還給了兒童。”張登浩說。
今年的“六一”晚會名為《快樂的節日》,這首先體現在晚會的節目選取上,體現兒童和快樂的主題。晚會節目涵蓋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漫、音樂、舞蹈、魔術、雜技、武術和小品等多種藝術形式。在舞臺調度上,晚會將嘉年華式的歡樂互動貫穿始終,以新穎的手法,打造出一個充滿童話色彩、美輪美奐的場景,不僅讓孩子們成為整臺晚會的主角,也讓晚會成為他們歡樂聚會的現場。
莊殿君說:“在這臺晚會的籌備過程中,我們堅持‘有歡樂、有理想、有夢想’的創作宗旨,希望讓我們的節目進一步貼近孩子們的生活,貼近孩子們的審美情趣,貼近孩子們心中的夢想,讓孩子們能真切地感受到,我在歡樂中,歡樂在真實中。只有一心為孩子們的健康快樂成長助力,才能更好地表達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與傳播目的。” (本報記者 饒 翔)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