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字典害學生,也傷了文藝界的愛心
“話把兒”變成“活把兒”、“what”被寫成了“uhat”、一次“性”筷子寫成一次“姓”筷子……這一系列錯誤出在湖北省教育廳為全省300多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的《新華字典》中。5月5日,此事一經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欄目披露,便引來媒體和社會各界的一片嘩然。
相信不光是筆者,很多人乍聽此事都會發出驚嘆。我們心目中的《新華字典》可是小型現代漢語規范字典中的權威,怎么可能錯誤連篇呢?經媒體追蹤后才發現,孩子們拿到的免費字典,并不是真正的《新華字典》,而是當地教育部門突擊編寫的自家字典《學生新華字典》。經過辭書專家抽樣分析,這本山寨版《新華字典》不僅在注音、字形、釋義、例句、部首、英漢對照、標點符號等方面均存在錯誤,而且正文差錯率超過萬分之十五,總體差錯率則高達20%,遠超國家規定的圖書合格標準差錯率,屬于應當銷毀的圖書。
對于孩子們來說,字典猶如一個無聲的老師,直接影響著孩子們能否正確使用中華文字。而從更深遠的角度來看,一本字典又關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民族文化的根基與未來,這中間容不得半點馬虎和摻假。即便如此,在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出版商眼中,它還是變成了“唐僧肉”。有的人為了一點金錢私利,以錯誤百出的自制、盜版字典來代替正版《新華字典》,拿著專項資金來做權錢交易。當天真無邪的孩子拿到這些盜版、山寨、錯誤百出的字典時,他們的語言學習如何得到有效保障?這對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期的少年兒童將起到怎樣惡劣的負面影響?
2012年10月,財政部教育部聯合出臺文化惠民政策,由中央財政拿出17億元,為全國1.2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中小學生每人配備一本正版《新華字典》。按理說,在國家政策之下,正版《新華字典》理應出現在農村中小學生的書桌上。然而令人倍感遺憾的是,這項對貧困地區學生猶如雪中送炭的政策,到了一些地方卻走了樣。除了湖北,今年3月,云南騰沖、臨滄等地也出現將10多萬冊盜版字典發放給學生的情況。
與上述惡劣行徑截然相反,近年來,在了解到我國很多偏遠貧困地區孩子缺乏字典的現狀之后,眾多文藝界愛心人士率先紛紛加入到字典援助公益活動中,他們或捐款捐物,或參加義演,或擔任形象大使,以實際行動讓受助的孩子揚起理想的風帆。《中國藝術報》對此進行過大量的連續報道。也正是因為有文藝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推動,邊遠地區孩子們的字典問題才引起了更加廣泛的關注,也終于促使有關政府部門推行了免費字典進課堂。倘若最終引來的是偽劣字典進課堂,豈不是既遺害一代學生,也大大傷害了文藝家的愛心?!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