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梁換柱采購 差錯率奇高的字典為那般?
4月29日,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已兩月有余。武漢市江夏區鄭店中心小學一年級二班的一名小朋友,語文課上拿的是舅舅上學時使用的一本1992年版《新華字典》。雖然版本已很陳舊,但他還算幸運。因為此時,湖北其他320萬農村中小學生免費收到的字典,錯誤從第1頁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差錯率高達萬分之二十。
差錯百出誤學子
今年3月春季開學沒多久,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全縣中小學生人手一冊領到了免費的《學生新華字典》。對于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來說,字典雖小,卻意義非凡,字典將伴隨他們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甚至終生。
然而使用兩個月中,不斷有學生和家長對這頓“免費的午餐”產生了質疑:為啥從第1頁開始就有差錯,甚至其中一頁差錯竟高達3處。
記者打開這本由崇文書局2013年1月出版的《學生新華字典》發現,第1頁“啊”字詞條中注明“嘆詞,表示追問或反問【uhat】”。而正確的注釋僅表示追問沒有反問意,英語單詞的“what”也寫錯成【uhat】。第2頁第2個詞條“埃”的注釋中,早已被“億”取代的數量單位“萬萬”略顯扎眼。同頁“挨”字詞條中本該放在第二個義項的例句被誤放在第一個義項下。
對開的第10頁、11頁中,滑稽般地出現了三種不同類型的錯誤:“把”字詞條中明明應是“話把兒”,被錯成了“活把兒”。一字之差,謬之千里。“掰”字詞條義項中“用手把東西分開或折”,顯然漏掉了一個“斷”字。根據2009年教育部和國家語委組織制定的語言文字規范《漢字部首表》應為“一部”的“百”字還隸屬在“白部”。同樣沒有與時俱進的差錯還有第8頁的“巴”字。1997年重慶設立直轄市不再隸屬于四川省,而該詞條還記錄著“巴”僅指四川東部。
這本由崇文書局出版的《學生新華字典》,經辭書專家抽取了凡例、檢字表、附錄和正文中的10萬字內容(從1頁至79頁,以每頁約1300字計算)進行審讀,發現編校質量極差,知識性差錯、語言文字差錯、標點符號差錯、排版格式差錯層出不窮,正文差錯率約為萬分之十五點四五;檢字表差錯有65個;封面、內封和版權頁沒有作者署名;附錄中另有差錯2個。如果將正文和凡例、檢字表、封面累積起來計算,這本字典差錯率高達萬分之二十。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主任齊相潼介紹說,按照2004年12月原新聞出版總署下發的《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圖書的合格標準是差錯率在萬分之一以內,超過萬分之一的圖書,其編校質量屬于不合格。差錯率在萬分之一以上萬分之五以下的,出版單位必須自檢并全部收回。同時,該規定還指出,對于出版編校質量不合格的出版單位,省級以上新聞出版行政部門予以警告,并可酌情處以罰款。
試想,自打第一天認字起就以差錯率高達萬分之二十的字典為必備工具書,湖北農村近400萬的孩子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他們的未來誰負責?湖北教育的未來在哪里?中國教育的未來又在哪里?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