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山人民的好“表妹”——記國家一級編劇、深圳導演李亞威
濃濃的彝鄉情,使李亞威在楚雄州的創作無法收手,也讓她獲得了不少獎項。資料照片
12年前,李亞威與云南楚雄是完全陌生的。
12年后,彝族群眾卻親切地把這個來自深圳特區的導演當成自家的“阿表妹”。
兩年4萬里,她去過的山寨、走過的山路比不少楚雄人還多。
“我對藝術崇敬到可以用生命來換”
當國內影視界一些人因為缺乏生活、缺少發現而埋首于杜撰歷史、編造愛情時,她卻從繁華舒適的深圳特區一頭扎進了艱苦落后的邊疆村寨,把鏡頭對準了少數民族兄弟姐妹。
2000年5月,受深圳市委宣傳部的委托,李亞威遠赴紅土高原,踏上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這塊陌生的土地,創作以招商銀行掛職干部臧金貴為題材的電影。原本是一次性任務,孰料,這個從海邊來的女藝術家從此與高原彝山結下了深深情緣。
曇華山,海拔4000多米,楚雄州彝族風情最為濃厚的地區之一。
李亞威帶攝制組到這里拍片時得了重感冒,可她硬頂著高燒和高原反應堅持拍攝,直到昏迷在現場。當工作人員將她抬下山時,醒來的她還叮囑大家:“如果我不行了,一定要把我深圳的房子賣了,把這片子拍完。”
在頭兩年的時間里,李亞威就是這樣,帶著攝制組走遍了楚雄州10個縣市、50多個鄉鎮的村村寨寨,行程兩萬多公里,拍攝了41集大型風情紀錄片《火之舞——告訴你一個楚雄》,打開了一扇世界了解楚雄的窗口。片子推出后,榮獲2002年度中國電視星光獎、中國電視新聞獎等多個獎項。
這是李亞威來楚雄后的首部作品,每一個鏡頭都飽含著心血。李亞威說:“當時我的存折里只剩10元錢,真是彈盡糧絕。當錢和藝術放在一塊兒的時候,我肯定先選擇藝術。我對藝術崇敬到可以用生命來換。”
“深入到泥土中去,才是最真實的”
暑立里是楚雄州大姚縣桂花鄉一個只有40多戶的彝族小山村,三面環山,偏僻而落后。
這是一個有名的“光棍村”,因為貧窮,許多人娶不上媳婦,加之文化生活極度貧乏,村民們閑來無事就打牌、賭博。村主任張云成一次到山外開會,帶回了個籃球,老老少少從此跟著他打起了籃球。由于山高坡陡,一個籃球打到山外,全村人要一起打著火把去找。意外的是,小小的籃球竟然給山村帶來了長久的歡樂和凝聚力,而外村的姑娘也開始愿意嫁到這里來,再后來,竟然有兩個后生考上了體育學院。
偶然聽到這個故事的李亞威,頓時受到一種強烈震撼,于是執意要去那里拍攝。當時,暑立里是沒有公路的,稍不留神車子就會墜落山谷。每一次攝制組扛著設備進村拍攝,都會擔心汽車掉下懸崖。
李亞威后來回憶說:“即使是這樣,我每次去心情都很舒暢,拍這個村莊的時候我沒有感覺到不自然的地方。”當時村莊缺水,李亞威還給州里打報告希望引水進村,后來州上就批了20萬元,把水引進去了,還幫他們向上級爭取了修路的錢。
功夫不負有心人。連續跟蹤拍攝、耗費了她10年心血制成的電視紀錄片《中國有個暑立里》成功走向了世界,一個片子竟然拿到10個獎項,不僅獲得了第26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的“優秀電視紀錄片獎”,還在意大利、俄羅斯等多國獲獎。
李亞威說:“其實像這樣的村莊,楚雄有很多,那為什么一定要拍這個村莊呢?因為我覺得它太特別了,表面上沒有什么,但其實很有張力。透過籃球場的一個變化,讓我感到只有深入到泥土中去,才是最真實的。”
“那是因為愛”
在楚雄,許多人都知道李亞威有一個不是親生卻勝似親生的彝族女兒——瑪嘉加朵。當年,李亞威在楚雄采風時了解到,這個彝族小女孩天生一副好嗓子,可惜當地艱苦落后的條件不利于發展,李亞威就決定將她帶出山外培養。
于是,瑪嘉加朵被帶到深圳,學文化、學朗誦、學舞蹈。李亞威說:“把瑪嘉加朵培養起來,便可以把楚雄獨特好聽的民族音樂和曲調帶出大山,她是這個民族的音樂傳承人”。李亞威還為瑪嘉加朵量身打造專輯,《山間回聲——瑪嘉加朵》一經發行,便獲得了專業人士的一致好評?,F在的瑪嘉加朵,已成長為楚雄州民族藝術劇院彝劇團的主要演員,這些年更是獲得不少音樂大獎。
這些年,李亞威把楚雄州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深圳—楚雄之間的穿梭已成了她生活中的常態。出于對彝山的眷戀,李亞威還在楚雄安了家。她回答人們質疑時就一句話:“那是因為愛。”
2007年夏天,李亞威因患癌癥需要做手術。本該在醫療條件和技術更好的深圳治療,可是,李亞威偏偏要去楚雄州,覺得在“家里”治病她才心里踏實。
濃濃的彝鄉情,使李亞威在楚雄州的創作無法收手,電視電影《蕎麥花開》、大型電視紀錄片《彝族大歌》已進入后期制作,將于今年推出;電視電影《摸梨》劇本創作已完成;電視紀錄片《彝鄉賽事》現已開拍。
今年1月12日,鑒于她對楚雄的卓越貢獻和熱愛,楚雄州委州政府正式決定授予李亞威楚雄州“榮譽州民”稱號。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