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視節“白玉蘭論壇”12日下午開啟了一場關于劇本的對話。這場名為“一劇之本”的論壇匯聚了電視劇《大長今》編劇金英賢、《泰囧》編劇束煥、《包青天》編劇陳文貴及著名編劇王麗萍、彭三源等中韓6位電視劇編劇和制作人,共同探討編劇的職責和生存狀態。幾位中國編劇呼吁,電視劇要用“文化”爭取觀眾。
編劇陳文貴被稱為“‘戲說’專業戶”,他在兩岸三地都長期從事過編劇工作,代表作有《包青天》、《鐵齒銅牙紀曉嵐》等。他在論壇上痛心地表示,“戲說”的傳統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寶,“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水滸傳》都是戲說,更不用說元雜劇和大量的說書故事。然而近年來“戲說戲”逐漸演變為“瞎說戲”,致使廣電總局不得不一度限制古裝劇的制作。
陳文貴呼吁,要多給古裝劇一些空間,不要設限。因為古裝劇是兩岸三地觀眾最有共鳴的電視劇。記者從本屆電視節臺灣展商處了解到,去年臺灣引進的大陸電視劇幾乎全部是古裝劇,一部《甄嬛傳》更是紅遍寶島。
大陸編劇彭三源表示,所謂的“爛片”并不限于題材,最近就有“手撕鬼子”這樣“雷人”的抗戰劇。出現這樣的“爛片”,除了編劇缺乏專業素養外,播出平臺也要為此負責。沒有不負責任的平臺為博眼球而購買這些雷人劇,也就不會有粗制濫造的制作公司繼續生存。
幾位編劇認為,編劇行當所謂“三流編劇寫故事,二流編劇寫人物,一流編劇寫情懷”的說法有一定道理。彭三源指出,內地電視劇需要學習韓劇對文化繼承與傳播,依靠故事,細節,人文精神和人物完成電視劇,而不是靠翻來覆去明星的幾張“老臉”。只有用文化爭取觀眾,才能讓中國電視劇走出更寬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