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藝術發展概觀
由中國文聯主持編寫的《2012中國藝術發展報告》涵蓋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曲藝、雜技、民間文藝11個藝術門類,發布中國藝術行業的發展狀況,是首部年度藝術行業發展報告。報告描繪出一幅年度中國文藝事業整體發展狀況的“全景圖”,提供了一部權威的“參考書”,打造出一座豐富的藝術“數據資料庫”,有著寶貴的史料和留存價值。
2012年中國藝術發展概觀
首席專家:王一川
撰稿:王一川 劉小龍
課題組成員:王一川 劉小龍 李歡喜 牟東野 阮 嶸 毛金樺 閆楨楨 張慧哲
2012年,中國文藝事業邁入舉世矚目的全新發展時期。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自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全國九次文代會精神,大力弘揚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積極應對全球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新形勢、新挑戰,著意于提高全民族精神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努力推動文化藝術事業走向全面繁榮。一年來,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和民間文藝等領域都取得了多方面、多層次的優秀成績,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道路上,邁出了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一步。
第一部分 發展概況
2012年,全國文藝事業在文藝創作、文藝表演、展覽展映、評獎評論、對外交流、產業發展、文化傳承、學術研究、教育普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展現出新時代文藝蓬勃發展的良好風貌。
一、藝術創作碩果累累、特色鮮明
藝術創作受到社會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綜合影響,顯示出新穎、多樣、交融、綜合的發展特征。在影視藝術創作方面,《忠誠與背叛》、《西藏的天空》、《雨中的樹》、《生死羅布泊》、《走過雪山草地》和《萬箭穿心》等26部影片入選“十八大”獻禮片,《美麗中國》、《舌尖上的中國》、《大魯藝》、《焦裕祿》、《國家使命》、《我的法蘭西歲月》和《溫州一家人》等電視劇和紀錄片成為大眾收視熱點。它們再現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展不同時期的實踐,塑造了一批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有力地弘揚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音樂、舞蹈、戲劇領域,歌劇《守望天山》、《文成公主》和《釣魚城》,舞蹈詩《延安記憶》,舞劇《徽班》,話劇《甲子園》、《大濕地》、《紅旗渠》和《支部建在連上》等,展現了舞臺藝術領域的最新成就。在美術、書法、攝影等視覺藝術領域,藝術家們積極探索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脈搏的融合與溝通,創作出大批兼具傳統內蘊和時尚潮流的藝術精品。美術界開啟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書法界倡導的“重溫經典”、“創意印風”,以及攝影界取法科技、貼近民間的創作風尚,無不反映出當代視覺藝術對歷史文化價值的追求。一年來文藝創作的另一個顯著特色是對大眾文化生活的貼近和挖掘。歌唱組合“鳳凰傳奇”的《最炫民族風》,電視欄目“中國好聲音”、“中國夢想秀”、“平民英雄”、“士兵突擊”、“謝天謝地,你來了”等,還有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的走紅,都不僅契合了普通大眾追求放松、娛樂的文化心態,更體現出新時代文化創意者們的敏感與智慧。此外,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對藝術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3D影片、移動攝影、“科學藝術”、多媒體舞臺等新興藝術業態的出現與普及,既改變著傳統的藝術理念和創作方法,更為藝術的跨界與融合提供了廣闊空間。
二、文藝表演異彩紛呈、群星薈萃
在音樂方面,國家級表演團體相繼推出特色演出季,并在全國范圍內巡回演出。地方性藝術院團在演出品質方面也有了長足進步,通過高密度的表演實踐,豐富了不同地區的音樂文化生活。在歌劇、舞蹈表演方面,以國家大劇院為代表的重點演藝單位推出了《運河謠》、《山林之夢》、《英雄格薩爾》和《孔雀》等多部原創歌劇、舞劇,還積極推進跨國交流,合作演出了《漂泊的荷蘭人》、《假面舞會》、《托斯卡》、《湯豪瑟》和《藝術家生涯》等經典歌劇。在戲劇表演方面,話劇《甲子園》、《大濕地》、《紅旗渠》和《風雪夜歸人》注重刻畫不同社會與時代條件下人性的尊嚴與光輝。中文版音樂劇《貓》,木偶皮影劇《馬可·波羅與大熊貓》,兒童劇《特殊作業》和《想飛的孩子》,雜技劇《霸王別姬》以及各地推出的夢幻劇、綜藝秀等演出,拉近了戲劇與觀眾的距離,使“回歸劇場”的呼喚逐步實現。在戲曲、曲藝方面,萊蕪梆子《兒行千里》、現代豫劇《王屋山的女人》、評劇《恩怨親家》、桂劇《七步吟》、越劇《李商隱》、昆劇《煙鎖宮樓》等一大批新編戲曲劇目,在推動地方戲曲創新的同時,為傳統戲劇藝術的傳播作出了貢獻。曲藝藝人在相聲、評書、彈詞、大鼓等代表性曲種中整理挖掘傳統節目,走進民間大眾,并在演出和經營模式方面重歸劇場戲園。在流行文化領域,無論是流行音樂主導的演唱會,還是多種演出方式結合的大型晚會、綜藝節目都為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提供了豐富選擇。一大批民間表演社團和藝術工坊推出的特色演出和公益表演洋溢生機和活力,也為觀眾的親身參與和互動交流提供機會,受到大眾的贊賞和追捧。
三、藝術展覽展映豐富多彩、彰顯活力
美術、書法和攝影領域繼續把舉辦展覽作為推進藝術發展的重要手段。全國美術展覽活動豐富多彩,較大規模的美術展覽達到2500多個,其中尤以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而組織的大型主題展覽最為突出。由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和各地美術專業機構主辦的各類“年展”、“雙年展”、“全軍美展”以及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等活動,展現了中國當代美術取得的最新成果。設計藝術類展覽活動的興起,更為美術的跨界與應用發展提供契機。在書法領域,“中國書法進萬家——走進革命圣地延安”系列活動、2011中國書法年度佳作評選活動、“墨舞神州”全國電視書法大賽、中國美術館當代書法邀請展、第三屆青年書法展和第二屆篆書作品展等展覽活動,不僅促進書法專業門類的發展,更為人才培養和書法普及作出了貢獻。中國攝影界以策展形式增進成果展示和學術交流的力度。“百花競芳為人民”圖片展、“溫暖邊疆 輝煌歷程”攝影展、“花椒欲望——管窺四川攝影30年”、“瞬間甲子——湖北攝影家60年作品展”和“浙江攝影系列大展”成為2012年最為突出的學術性攝影展覽。此外,許多知名畫廊也推出不同專題的攝影展覽,活躍了攝影藝術氛圍。在展映方面,全年制作完成故事片745部,其中227部在全國院線上映。除了26部十八大獻禮片外,《一九四二》、《白鹿原》、《王的盛宴》、《桃姐》和《神探亨特張》等影片引人注目,在觀眾中產生熱烈反響。特別是《人再囧途之泰囧》創造了人氣超高的票房奇跡,從一個角度反映出當代大眾的觀影需求特點。此外,國內各大電影節、電影首映式,以及“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等活動的開展,為電影傳播和市場開拓發揮積極作用。
四、藝術評獎實現重要突破
這一年是中國文藝界在文藝評獎方面備受矚目的一年。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的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共有170部文藝作品脫穎而出,其中優秀影片26部、電視劇33部、戲劇32部、歌曲30首、廣播劇19部、文藝類圖書30部。中國文聯和各全國文藝家協會開展了一系列全國性文藝評獎活動,共評出獲獎作品176部、獲獎文藝工作者127人,授予23位著名文藝家終身成就獎。在2012年國內外電影節評獎中,《白鹿原》、《三姊妹》、《天邊》、《一九四二》、《逆光飛翔》等多部影片分別在國外舉辦的電影節上獲獎,而《唐山大地震》、《辛亥革命》、《神探亨特張》、《桃姐》、《失戀33天》等影片則成為兩岸三地知名電影節的得獎熱門。在美術、書法和攝影領域,“第二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第十屆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2012北京國際設計周年度設計獎提名獎”、“中國書法第四屆蘭亭獎”、“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和“伯奇杯創意攝影比賽”等全國和地方評獎活動,為選拔視覺藝術人才、激勵藝術創作作出了貢獻。在音樂、舞蹈、戲劇領域,“‘新繹杯’經典民族管弦樂作品評獎”、“2012 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2012北京梅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中國舞蹈‘荷花獎’”、“全國藝術院校青少年‘桃李杯’舞蹈比賽”、“CCTV舞蹈電視大賽”、“第二十二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評選”和“第七屆全國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等賽事活動,為國內舞臺表演團體和個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和推介機制,為培養新人新秀、鼓勵新風新作確立平臺。表演藝術家、作曲家及不同表演團體還在國際賽事中獲得獎項,為祖國的文藝發展贏得榮譽。雜技藝術勇攀技術高難度與藝術觀賞度結合的新高峰。由中國雜協選送的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的《騰躍——大跳板》首創拋接人和大跳板跟頭連接的技巧,增加雙翻360度四節人、轉體1800度落地等世界級高難度動作,在第36屆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上獲金獎;武漢雜技團的創新節目《飛輪炫技》,將“蹬人”、“蹦床”和“死亡輪”三個節目融合為一,把地面穩定底座改成架設在360度快速轉行的摩天輪上,使人體翻騰、穿梭、拋接等動作更加困難和驚險,令人嘆為觀止,在第10屆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上獲金獎。
五、藝術交流成績顯著
2012年,文藝界不同領域的國內外交流活動豐富多彩,積極推動中國文藝的傳播普及,促進了藝術團體和藝術家間的團結合作。以中國文聯為例,去年一年共開展對外及對港澳臺文化交流活動109項,交流人數1700多人次。美術界積極開展“請進來”和“走出去”的中外美術交流活動。“第五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和“2012中國室內設計周”先后在北京舉行,在展出84個國家千余件藝術作品的同時,實現了中外藝術家、策展人的藝術交流和商業洽談。“現實的幻象——2012米羅版畫作品特展”、“從馬列維奇到康定斯基——歐洲的構成主義”作品展、“佛羅倫薩與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和“走向現代——英國美術300年展”等國際藝術展覽的輸入,也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提供了鑒賞世界藝術經典的寶貴機會。此外,中國美協派遣累計近百人次美術家赴法國、葡萄牙、瑞士、德國、日本、韓國、朝鮮等國考察交流、寫生創作,并在國外舉辦多次不同規格的美術展覽。攝影藝術界積極參加國際文化交流,三名中國攝影師參加第55屆世界荷蘭新聞攝影比賽并獲獎,其中,曠惠民歷時近20年拍攝的反映中國百姓紀念領袖毛澤東的一組作品《還鄉》獲藝術與娛樂類組照三等獎;李楊的《拯救絕望新娘》獲突發新聞類單幅三等獎;許少峰的《高壓電塔上的人》獲當代熱點類單幅優秀獎。他們的獲獎提高了中國攝影藝術界在國際攝影行業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在電影藝術領域,“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高峰論壇”、“第3屆中國電影發展論壇”、“華語青年影像論壇”、“‘文化建設與中國電影的發展’研討會”、“2012中國(北京)電影學術年會”、“‘中國文化力’2012論壇——文化視野下的中國電影”、“2012韓國電影展”、“2012北京·日本電影周”、“2012年法國電影展映”和“第5屆歐盟電影展”等重要論壇和展映活動的舉辦,為兩岸三地及國際電影行業的交流合作拓寬了平臺。在電視藝術領域,“第九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第三屆大學生電視藝術節”、“上海電視節”和“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則更把電視節目的品牌推廣和產業拓展作為活動的重點內容。我國著名音樂家宋祖英、郎朗等在倫敦皇家艾爾伯特音樂廳舉辦“跨越巔峰”巨星音樂會。作為代表上屆奧運會舉辦地北京的音樂使者,北京交響樂團于7月29日在倫敦皇家節日大廳與倫敦愛樂樂團聯袂演出“圣火 歡樂頌”慶典音樂會,向全世界表達對倫敦奧運的祝福,還參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音樂教育拯救計劃”倫敦單元,表明中國古典音樂家參與世界音樂文化生態建設的積極態度。在戲劇、戲曲領域,“第五屆中國昆劇藝術節”、“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折子戲展演”、“第四屆潮劇節”、“第六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和“第六屆西北五省區中國秦腔藝術節”,以及文化部舉辦的“2012年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推動了地方劇種和新編劇目的傳播普及。此外,戲劇表演團體還將多個劇目搬上國際舞臺。話劇《理查三世》參演“環球對環球——莎士比亞2012國際戲劇節”、歌劇《鳳儀亭》在美國林肯中心連演8場、舞劇《周璇》全球巡演等表演活動,都贏得了國際同業藝術家的好評與尊重。
六、藝術市場持續繁榮
2012年,藝術市場和文化產業的開拓發展取得可喜成績。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全年票房為170.73億元,其中國產片票房為82.73億元,占到票房總收入的48.46%。這個成績是在中國每年引進美國影片從20部增加到34部、票房分賬比例由13%提高到25%的嚴峻形勢下取得的,來之不易。5月,萬達集團以31億美元巨資收購世界第二大院線公司AMC,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院線公司。《畫皮2》、《人再囧途之泰囧》等國產影片的熱賣,為激發市場活力,革新營銷策略做出成功嘗試。隨著全國演出市場的擴大和繁榮,音樂、戲劇、舞蹈、雜技和曲藝等表演團體一方面在政府支持下開展藝術惠民活動,開拓演藝空間,另一方面努力推進國有文藝院團、報刊發行單位體制改革和藝術創新以適應未來的市場要求,增強競爭力。民營表演團體的異軍突起不僅為演出市場帶來活力,而且在表演創新和藝術品質上取得顯著進步。追求特色、注重承傳、開創品牌、增加效益,已經成為藝術表演團體的發展共識。建立保護合法權益,促進良性競爭的文化市場環境,則是各個團體普遍期待和訴求。特別是舞臺演出院線的建立,盤活了全國演出市場。在視覺藝術領域,美術、書法類藝術品市場仍然是文化產業業態的重要板塊。國家在政策和資金上加大對文化創業園的建設力度,已建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超過1200個。其中廣東、上海、江蘇三地位列前三名,分別均超過90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立有力帶動了商業地產、文化投資和旅游消費,并將大量畫廊、民營美術館和眾多藝術家、經紀人吸納進來,拉動地方文化的商業發展與傳播。在國際經濟形勢更趨復雜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藝術品市場呈現全面縮量和調整的勢頭。最新監測數據顯示,大中華地區藝術品秋季拍賣成交總額為255.9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降約50%。其中書畫占總成交額50%,瓷器占22%,油畫占9%,當代藝術則下滑較大。在嚴峻形勢下,政府大力培育和扶持一級市場,使中高檔藝術品交易額保持在相對穩定的幅度。嘉德、保利拍賣行的“走出去”和蘇富比拍賣行的“走進來”,反映出拍賣行業的結構變動,同時也推進了藝術品市場的國際化進程。由新銳攝影師引領的古典攝影和印方技法創作促進了攝影作品市場的回暖。攝影作品拍賣在2012年屢創佳績,使其成為視覺藝術領域新興的產業內容。
七、文化藝術遺產保護有法可依,實施方式多元化
以立法方式實施文化藝術遺產保護是保障傳統藝術遺產及民間文藝的生命力的一項基本國策。以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頒布為標志,傳統文化藝術及遺產的保護工作終于獲得法律制度保障,得以依法穩步推進。一批相應的配套保護實施條例、行政規章及相關政策如《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實施意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陸續出臺,貴州、重慶、海南、湖北、山西5省還先后頒布省級非遺保護條例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條例,部分縣市級地方政府也出臺非遺保護的相關法律條例。相應地,文化藝術遺產保護環境逐步改善,多元化方式逐步形成。政府在民間文藝保護工作中的角色定位由以前的行政命令逐漸向引導、扶持、服務等方面轉化,從而使民間文藝保護觀念更加深入人心,也使得民間文藝保護參與群體正不斷壯大,由單純依賴政府推動逐漸向政府保護與民間保護相結合轉化,使得民間保護正日益彰顯出力量。社會公眾自覺通過個人收藏或建立私人博物館等方式參與民間文藝搶救與保護。截至2012年8月,全國登記注冊的民間博物館456個,占全國注冊博物館總量13.4%,加上各種未注冊私人博物館及收藏室,全國民間博物館總數可達千家,成為民間文藝搶救保護及社會傳播的重要力量。
民間文藝保護方式由單純的靜態記錄式的搶救性保護轉變為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及整體性保護等方式相結合的多元化保護格局。搶救性保護方式發展迅速。截至2012年6月,全國共收集珍貴非遺實物和資料29萬件,普查文字記錄20億字,拍攝圖片477萬張,普查資源總量近87萬項,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非遺博物館建設不斷完善,全國大部分省市地區已建立起非遺博物館,形成各類專題博物館、民俗館、傳習所并存的局面。民間文藝數據庫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由中國民協啟動的“中國民間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2012年已完成過半。該工程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民間文學遺產保護成果為基礎,開展數字化存儲,內容遍及全國2800個縣市,總篇幅達10億字,是我國民間文藝保護的重要數字化成果。生產性保護方式有顯著進展。2012年1月31日,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首批41個授牌儀式舉行,為開展非遺生產性保護樹立了典型。各地也積極命名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探索地方非遺生產性保護方式和具體措施。整體性保護方式逐步完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穩步推進,實現非遺保護手段從單純的項目保護發展為項目、傳承人及其所依存的生態環境的全面性保護的跨越。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5個,部分省份先后設立一批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政府有關部門和中國民協開展的“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民間文藝之鄉”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等活動對探索傳統村落的整體性保護也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八、藝術理論建設有新開拓
2012年,中國文藝界始終把理論研究擺在各領域發展的突出位置,取得多方面的學術成果。首先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得到豐富和發展。5月23日,中宣部等5部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座談會,胡錦濤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李長春同志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文聯也組織召開“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放歌”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座談會,與中央文獻研究室等部門聯合舉辦學術研討會。各地各部門也紛紛舉辦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和學術研討活動。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刻認識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大力弘揚《講話》精神,按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要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切實尊重文藝規律,大力推進改革創新,更加自覺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人民奉獻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品力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其次,文藝理論建設不斷加強,文藝評論開創新風。中國文聯認真組織開展了“第八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共有17部著作、70篇文章和15個單位受到表彰,集中展現了我國文藝理論的最新成果;還成功舉辦主題為“文化自覺與當代文藝發展趨勢”的第六屆當代文藝論壇和一系列專題研討會,深入探討當代中國文藝發展的理論前沿問題和熱點難點問題。在影視藝術領域,理論界通過舉辦不同規模的學術論壇,針對影視科技、中國電影市場、電視欄目革新等前沿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在美術領域,全國各專業研究機構、學術團體、美術院校和專業刊物,舉行各種學術主題的論壇、研討會,開展專項課題研究。美術史論研究立足中國文化視點,深入發掘和把握中國美術所蘊含的豐富價值,矯正被西方藝術闡釋理論所誤讀的歷史經驗和理論范疇。歷時25年編纂的《中國美術分類全集》(302卷)于2012年最后完成;“石渠寶笈”和“中國藝術文獻叢刊”等重點圖書也陸續出版。近十年來,書法領域以“重溫經典”的帖學研究成為主流,特別是以王羲之、王獻之的行草書為最。全國書學討論會和蘭亭獎理論獎對四年來全國書學研究進行集中展示和表彰。第三屆青年書法篆刻展積極維護書法主體的純潔性,恢復書法審美的純粹性。尊重傳統,回歸本心漸成風氣。中國攝影界對創作、展覽、出版的學術性要求不斷提高。《新傳播環境下的攝影》、“海上攝影名家大系”、《世界攝影史》、《攝影批判導論(第4版)》等理論著作的出版問世,以及依托展覽呈現的研究成果,反映出攝影領域學術氣氛的空前活躍。戲劇理論研究和評論寫作成果顯著。第四屆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對青年學者的戲劇研究予以鼓勵。戲劇評論界也以開放的態度看待劇種的變體和新生。音樂研究領域以音樂學和作曲理論研究成果最為顯著。學者們一方面在音樂構成、審美、歷史等領域深入探索,又在民間音樂調查、音樂社會學、心理學和律學研究中邁出開拓性步伐。舞蹈界在2012年舉辦多次理論研討會,對主旋律舞蹈創作、研究生教育教學,以及當代舞蹈創意展開討論。“國家大劇院舞蹈節”的成功舉辦,更是藝術表演同舞蹈前沿理論的綜合展示,為中外舞蹈家打造國際交流平臺。雜技界先后舉辦第八屆中國雜技金菊獎第七次理論作品評獎、中國雜技創意與創作高級研修班和第五屆東北三省雜技論壇,集合表演與研究人才為雜技、魔術、馬戲的未來發展獻計獻策。
九、藝術教育與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文藝界自覺肩負起藝術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責任。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藝術教育,為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大眾藝術傳播貢獻力量。在美術領域,高等美術教育呈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全國中小學美術骨干教師國家培訓計劃和青年美術家培訓基地的實施與設立,持續推動中青年美術人才的培養。各級美術館基本實現免費開放,提升了美術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在電影領域,政府全力推動電影公益事業,文化為民理念深入人心。戲劇領域采取靈活措施,加大劇本創作和戲劇編導的培養力度。第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和在北京舉辦的“青年編劇計劃”體現出人才培養的多元方式和國際化水平。各地各級政府積極推出戲劇領軍人才,并對戲劇承傳的延續性給予充分重視。“關愛留守兒童——兒童戲劇走進鄉村學校”百縣千校工程的實施,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每年走進20個縣為200個鄉村學校各演出一場,計劃5年內讓20萬留守兒童觀賞兒童戲劇。第三屆中國校園戲劇節在上海隆重舉辦,反映出全國校園戲劇活動空前活躍。在音樂表演領域,專業音樂院校和高等師范音樂教育逐步擺脫“音樂學院式”的傳統辦學模式,積極探索旨在培養復合型音樂人才的辦學新路。隨著《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全新頒布,全國開展了多層次、多角度的音樂教師培訓活動,積極提升基層教師的藝術技能和理論修養。由音樂家協會組織的“三下鄉”活動,更讓普通百姓了解到音樂藝術在生活中的必要性,激發中青年群體的欣賞興趣和信心。舞蹈界對專業與普及型教育進行一系列探索和實踐,一方面對30余年的舞蹈教育進行總結,另一方面又為建立當代舞蹈人才的培養體制獻計獻策,為中國未來的舞蹈教育提供改革創新的方向和多種可能性。自2011年國家教育部下發《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以來,書法重新回到普通教育的課堂,中小學書法教育課程的開設和師資的配備、培訓、培養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民間文藝的保護和普及更離不開教育發展。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大傳統文化的傳承力度,是眾多文化理論家和教育家集中探討的重要課題。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