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大作的文化誤區——說說西安老油坊的過度規劃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發現一處傳統老油坊,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已經對其作出規劃,擬投資2000萬元將其升格為博物館,同時對周邊做出配套規劃,修建商業街、開發區等。據稱,老油坊傳承人一家已獲86萬元和三畝地的經濟補償。電視鏡頭還呈現了現在的規劃效果圖:豪華現代的大型博物館居于中心,周圍是商業區、房地產開發區等。一座老式的小油坊,馬上就要由丑小鴨變身為白天鵝了。但是這座老油坊的傳承人高氏父子卻并未因此高興,周圍的村民與專程來此買油的西安市民也都未對其作出積極評價。中央電視臺的新聞標題是《西安:百年老油坊升級之困,修博物館老油坊很受傷》,也傳達了各方的疑慮。
這些質疑是有道理的。
這處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灃峪口村的老油坊被發現被關注早在2007年就出現在西安當地媒體的報道中。隨后引起重視,當地政府還組織了各方專家實地考察與論證。確證了的事實有三:(1)這個油坊是光緒三十三年陜西人齊益禮留日回國后,秉持實業救國理念興建的西北紡紗局,以紡紗為主,榨油為輔。老油坊屬于洋務運動的歷史產物;(2)這個老油坊的創建,工藝技術在當時是既傳統也先進,其榨油步驟和工藝十分嚴格,且以灃河水為動力,利用了杠桿原理操作,大大提高了榨油效率;(3)專家認定這個老油坊及其生產設備、生產工藝、生產技藝既是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文物,應予活態保護和傳承。5年前的這些論證和結論是準確而重要的。隨后當地出臺了一個原址原地原貌修復保護的規劃,擬投入62萬元進行改造,改造后的效果圖也公布于世,看起來很協調,很文化,很自然。不曾想,事過5年,原規劃被否定,新規劃霸氣、豪氣、商氣十足地出臺。可惜的是,老油坊的文化個性、文化價值、文化韻味蕩然無存,新規劃與全國各地的豪華博物館、奢華文化區、西化開發區毫無二致,老油坊的非物質遺產被全新的物質外觀物質化了!
老油坊新規劃不被接受,還在于它的嚴重的文化誤判。老油坊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雙料遺產。它的價值應該得到雙倍的發掘、珍視、利用,它的保護也應是雙重手段、多重技術的。它的物質、物理外觀,應以“修舊如舊”的原則小心呵護,它的非物質性要活態化、傳人化、生活化。老油坊是洋務運動的產物,它的技術與建造帶有獨特的從傳統手工業向現代機器時代過渡的特色,它處在大城市的郊區,這些使它成為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一個范例。這種范例目前在全國可以說是碩果僅存、絕無僅有了。老油坊的技藝傳承已歷經7代。在被規劃之前,傳承人每年可以有幾十萬元年收入,在四鄰八方乃至西安都小有名聲,并且越來越有社會影響。新規劃毫無疑問要將這種傳承和活態轉換為被旅游、被觀看,使其生活感、生態性變為就業感和人工性,傳承人也因此喪失文化所有權、遺產主權和知識產權,從為當地人服務變為為外地人服務,從為生活服務轉變為為旅游、房地產、地方形象、政府政績服務。
把雙遺產肢解且張冠李戴,拋棄唯一價值硬往已經泛濫的景觀中擠,讓罕見的活文化成為僵尸和木乃伊,這就是西安老油坊新規劃的沒道理處。這是不是丟掉真文化大造假古董的又一變種呢?這是不是對文化小題大作而實際上是大肆撲殺文化多樣性的文化破壞行為呢?這種豪華規劃難道不是過度保護、過度開發嗎?這后面是不是藏著巨大的文化無知和強烈的政績沖動呢?
從樸實無華、實事求是的老規劃到豪華霸氣、失卻本真的新規劃,除了資金投入大大增長外,其余諸項是全面的退步。難道這就是時間的意義?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