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界代表委員暢談“雷鋒精神”:讓雷鋒精神融入當代社會
50年前,毛澤東同志為一個逝去不到一年的年輕人親筆題寫“向雷鋒同志學習”七個大字。今天,“雷鋒”這兩個字依舊代表著一種精神,一種美德,甚至一種信仰。在全國兩會上,眾多文藝家也紛紛向記者表達了自己對于學雷鋒的看法。
黃宏:發(fā)掘當代生活中的雷鋒精神
八一電影制片廠最近接連拍攝了《雷鋒的微笑》和《雷鋒在1959》兩部雷鋒題材電影,并制作了大型紀錄片《雷鋒日記》。全國政協(xié)委員、八一電影制片廠廠長黃宏表示,學習雷鋒永遠不會過時,“我們文藝工作者只要把目光對準老百姓,就一定能夠發(fā)掘出現(xiàn)代社會中的雷鋒精神”。黃宏認為,真善美是人類的本性,雷鋒精神是最符合人類本性的美德。如果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能像雷鋒那樣對黨和國家擁有飽滿的熱情,那么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就一定會更加繁榮。他也希望學雷鋒能成為公眾的生活常態(tài)。
王興東:雷鋒精神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
曾創(chuàng)作過影片《離開雷鋒的日子》劇本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著名編劇王興東認為,雷鋒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老百姓在行為準則和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楷模,是一個人人都可以效仿的樣板。“我們不要神化雷鋒,而是要將他的精神融入到當代社會的環(huán)境之中,去思考雷鋒精神如何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在王興東看來,人們只要本著“平常人、正常心、尋常事、經(jīng)常做”的信念,就一定會發(fā)現(xiàn)雷鋒精神的“平易近人”之處。“雷鋒雖然代表著只有模范人物才能達到的精神高度,但雷鋒精神的根基卻是中國最為傳統(tǒng)的美德——‘仁、義、禮、智、信’,這些美德都是我們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王興東表示。
濮存昕:學雷鋒不要作秀
全國政協(xié)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認為,學雷鋒其實與做慈善、搞公益沒什么不同,它應該像“紅燈停、綠燈行”、“扶老攜幼”一樣變成人們默認的社會公德,成為公眾的一種生活方式。“如今很多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力的人都在做慈善、搞公益,我認為他們也應該帶頭學習雷鋒。當然了,學雷鋒絕不能變成名人增加曝光率的手段,既然要學雷鋒,就要踏踏實實地為身邊的人做點事,不要作秀。”濮存昕表示,通過學雷鋒可以重新發(fā)掘個人品德中的真善美,這非常有意義。
鞏漢林:學雷鋒應融入日常教育
“今天的學雷鋒不應該只是單純停留在攙扶老大娘、幫人抱小孩的層次,要上升到對高尚人格和道德文明呼喚的層面上來。”全國政協(xié)委員、著名喜劇演員鞏漢林表示,“雷鋒做的好事都很平凡,我們每個人都能做,但為什么很多人明明能做卻不做?原因還在于整個社會的道德文明體系不夠完善。”鞏漢林很欣賞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xiàn)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關鍵還是‘學好數(shù)理化’,學習成績好了,似乎一切就都好了。但事實上,文明才是教育之本,失去這個‘本’,教育就是不成功的。我們應該把像雷鋒一樣行善當成教育的一部分,融入進孩子們成長的每一天之中。”
沈鐵梅:以文藝方式傳遞雷鋒精神
“雷鋒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一種集中體現(xiàn),學習雷鋒精神是傳播精神文明的有效形式,弘揚先進文化的生動載體。”全國人大代表、川劇表演藝術家沈鐵梅表示,對于文藝工作者來說,不但要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雷鋒助人為樂、甘于奉獻的精神,更要在表演和創(chuàng)作中多關注身邊的好人好事,把宣揚雷鋒精神視作一個十分重要的題材,以文藝工作者特有的方式把雷鋒精神更加生動、廣泛地傳遞給社會民眾。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