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倫理劇健康的家庭觀在哪里?
繼諜戰劇、穿越劇、宮斗劇各領風騷之后,一向不慍不火的家庭倫理劇,近年來在電視熒屏一路高歌猛進,呈現出井噴的態勢,《天真遇到現實》《離婚前規則》《先結婚后戀愛》《小兒難養》……你方唱罷我登場,爭相搶灘登陸。“熒屏上天天家長里短,柴米油鹽,看著有點煩。”很多觀眾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
家庭倫理劇扎堆熒屏
自電視劇《渴望》播出以來,家庭倫理題材電視劇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并以其天然的親和力受到觀眾的喜愛,成為電視熒屏上的寵兒。這類電視劇往往把鏡頭對準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藝術化表現展示,激發觀眾對家庭倫理道德和社會焦點問題的思考。然而,近年來,家庭倫理劇越來越多,且質量良莠不齊,遭到多方詬病。
網友青青說:“現在很多電視劇中的家庭都很假,很不自然,藝術呈現傾向于夸張化、暴力化,只能圖個熱鬧,看過之后什么也沒有留下。”吉林長春20多歲的觀眾楊琳原本是家庭倫理劇的忠實擁躉,但最近她卻越來越不愛看了:“看完《離婚潛規則》不想結婚了,看完《小兒難養》不想要孩子了,現在這家庭倫理劇越來越揪心了……以后還是少看點家庭倫理劇,不然會對人生產生誤導。”
家庭倫理劇的高性價比是促使這一題材扎堆的主要原因。往往一部劇火了,多部類似的電視劇就會緊隨其后。有些家庭劇為了搭上一波市場熱潮,甚至不按藝術規律創作,生拼硬湊,夸大矛盾沖突,放大社會問題,故事情節設置模式化、人物形象臉譜化、人物關系畸形化、敘事沖突極端化。而除了這些極端現象,大多數家庭劇也是乏善可陳,缺乏對社會現實的深度挖掘和對人性的深刻思考,僅僅對現實生活進行浮光掠影般的淺層掃描。久而久之,觀眾對于這些跟風明顯、邏輯混亂的電視劇逐漸失去了興趣。
家庭劇普遍缺乏健康的婚戀觀
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馬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有的電視劇公然把婚姻和家庭看成是葬送愛情的墳墓,這是很不好的趨勢,甚至會改變人們的婚姻觀及對家庭結構的看法。福建省福清市退休在家的倪女士也說:“生活中哪有那么多離奇事件啊,這些電視劇好像天天不打鬧不吵架,就不叫過日子了,把孩子們都教壞了。我們老百姓應該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家庭劇普遍缺乏正確健康的婚戀觀和家庭觀,這可是大問題。”
表現普通人情感問題的價值失衡已經成為家庭倫理劇的痼疾。閃婚、隱婚、裸婚、離婚、復婚、再婚、丁克……在電視劇中,這些新鮮的概念不斷融入并沖擊著現代人的婚姻生活,沖擊著家庭穩定性,造成夫妻情感淡薄,婚事變成戰事。對于物質婚姻觀的過度演繹、對于家庭危機的露骨表現、對于失敗婚姻的夸大描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一代人的婚戀觀,造成道德指向和生活認知的偏差。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孔令順坦言,當今社會的主流還是正常的家庭,而非畸形家庭。電視劇不能一味地用不幸和差異化的表現形態去迎合觀眾的獵奇心理。同時此問題的出現還涉及到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的區別,這就需要公眾媒介素養的提高,要正確看待藝術作品和現實生活的關系。觀眾要認識到,藝術作品不是生活的直接展現,而是有選擇的、甚至是推向極致的社會形態。
藝術創作需要價值引領
“中國家庭倫理劇只是就家庭說家庭,整個敘事離不開家庭瑣事,缺乏對現實的批判和對重大問題的關注,逐漸走向了一種卑瑣和平庸,這是目前現實題材電視劇的要害所在。鑒于此,中國電視劇有必要回歸到批判現實主義的傳統當中,深刻挖掘社會文化內涵,創作出具有中國風格的、大氣厚重的電視劇。”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王黑特指出。
在這個幸福感缺失的年代,家庭倫理劇不能只是隔靴搔癢式的生活體驗,而應具有直面現實生活的勇氣,深入開掘現實生活的廣度和厚度,成為社會生活情感慰藉和道德倫理修復的良藥,喚醒人們對家庭責任、社會良知和人情事理的傳統記憶和正確思考。電視劇創作者們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思想,更加關注人情人性,更多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綱常倫理的正面傳播,并將創作觸角伸向孝悌廉恥、廚藝藥術、“溫良恭儉讓”等更廣闊的創作領域,用真情打動觀眾,引領觀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標準。
“中國電視劇的管理還應該走向一種法治化的發展道路,用法律等手段來制約影視劇中出現的這些不良現象,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力度,從而促進電視劇創作的健康發展和產業格局的不斷完善。”王黑特還提出了法治化的設想,希望糾正創作風氣,傳播社會生活正能量。
(編輯:孫菁)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
· | 自辦“超市”把劇賣給觀眾 |
· | 電視劇《紅高粱》在高密開拍 |
· | 電視劇億元時代:別只認明星臉 |
· | 電視劇《推拿》出書被指侵權 |
· | 百折不撓尋找革命路 回望歷史啟航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