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勢而就 風鵬正舉——2012年報告文學創作述評
2012年的報告文學創作,給予我的感覺,不是冷清和呆滯,不是無聲和沉悶,而是復蘇拔節、強勢生長。
每當面對一年的報告文學時,總有一種難以歸納類別的困難。因為,雖然很多報告文學作品都在從不同的側面聯系著現實社會生活這個大題材,但它正像農村的田地,被分割成很多單個的條塊,這塊種著玉米,那家種著高粱,而其他的地塊又分別種著大豆或谷子一樣,色彩豐富,長勢良好,豐收可期,難以將其概而論之。報告文學作家的寫作,基本沒有固定的題材領域,作品包容的社會對象豐富多樣。作家都出于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題材,讓你很難籠統地從單一的面上看待所有人的收獲情形。但正是這樣不同品種單產的收獲,最后構成了金秋的大好收成,讓人有了一種比較滿足的喜慶情緒。
一
2012年,報告文學創作的作品數量依然不少,并沒有出現有些人擔心因為媒體發達,微博風行,報告文學一定會出現停滯清冷的現象。固然,大量的報告文學作品依然在陳舊的主題與題材上慣性運行,好人好事、表揚稿式的作品很多,但是報告文學與社會現實生活的聯系依然緊密,報告文學作家關注社會現實生活的熱情和自覺仍然強烈。即使像這些主題慣性和表現套路老舊的作品,也都或多或少地帶有現實社會生活的氣息。
仔細點看,報告文學在關注國內國際重大事件方面(例如,朱增泉的《新千年軟戰爭》、何建明的《國家》、陳啟文的《北京風暴》、徐劍的《浴火重生》、傅寧軍的《臺灣海峽:戰爭與和平》、梅潔的《漢水大移民》、北方的《神九,與“天宮”有約》、張銳鋒的《鼎立南極》、馮銳的《亮劍湄公河》等),在表達社會的矛盾變革和民生的生存調查方面(例如,沙林的《不能缺失的心》、王偉舉的《探秘火山口上的溫州》、何建明的《三牛風波》、鐵流和徐錦庚的《中國民辦教育調查》、梁鴻的《梁莊在中國》、黨益民的《蝸居廁所》、施雪鈞的《大涼山之痛》、郭萬新的《2012:吉莊的三戶人家》、楊豪的《農村留守婦女生存報告》、孫晶巖的《中國看守所調查》等),在報告社會某些領域的專門問題和深沉濃郁的愛心表達方面(例如,肖亦農的《毛烏素綠色傳奇》、葉多多的《一個人的滇池保衛戰》、聶還貴的《中國,有一座古都叫大同》、陳歆耕的《貓鼠博弈》、郭文杰的《河南有個“臺灣村”》、閻綱的《美麗的夭亡》、卜谷的《一諾百年的曠世奇緣》、汪浙成的《女兒,爸爸要救你》等),都陸續出現了一些不同凡俗的作品。
報告文學作家,依然在堅守著自己行走并感知表達社會現實生活的使命精神。報告文學的體裁核心價值追求沒有改變,其走向行跡就不會有大的偏離。盡管這期間也有一些企圖用單純的個人事實感受與記述表達,代替和湮滅報告文學要求作家努力參與現實社會矛盾的使命,可是,報告文學的特性和很多報告文學作家的價值認定并沒有被影響,報告文學創作與現實社會生活溝通依然暢達。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