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劇名家楊赤建設袁派藝術傳承體系說起
尊師重道 薪火相傳——從京劇名家楊赤建設袁派藝術傳承體系說起
為傳承京劇架子“花臉大師”袁世海先生的袁派藝術,國家京劇院與大連京劇院聯合舉辦了《叱咤千秋——袁世海大師薪火相傳演唱會》。我有幸再次目睹了由袁派傳人、大連京劇院院長楊赤與葉派傳人葉少蘭的《九江口》片段、與當紅老生名家于魁智的《將相和》片段、與梅派傳人李勝素的《霸王別姬》片段,真為袁派藝術拍案叫絕!尤其是演唱會的高潮,是為袁派藝術薪火相傳,楊赤不負師恩,舉行了別開生面的儀式,正式收優秀青年演員劉魁魁、胡濱、危佳慶、高蒼健、崔志明、靳志永為徒,堪稱建設袁派藝術傳承體系的一段梨園佳話。
1982年10月,袁世海在大連收楊赤為徒。之后20年來,袁老嘔心瀝血,育徒成才。楊赤得袁老真傳,終成大器,如今扛起了傳承袁派藝術的領軍大旗。譚元壽先生盛贊他“一人救活了一個流派”。是的,觀今日梨園,全面繼承袁派藝術之精髓又有發展者,惟楊赤一人耳!楊赤擔當著袁派藝術承前啟后的神圣職責。他能以可貴的藝術自覺與藝術自信,上報師恩,下傳弟子,令袁派藝術薪火相傳,不斷發展,令人敬佩。
京劇作為國粹,是中華民族以戲曲形式審美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獨特貢獻。百花齊放,流派紛呈,戲曲舞臺,多姿多彩。袁世海師承郝壽臣,從凈行的“架子花臉”藝術發展出新的歷史品位和美學品位,形成了“人物派”,并以《九江口》、《黑旋風李逵》、《西門豹》等經典大戲讓原本只慣作生、旦行配角的凈行成了擔綱大戲的第一主角。袁派藝術在中國京劇藝術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功不可沒。尊重袁世海這樣創立藝術流派的大家,珍視他們留給我們的審美經驗和精神資源,無疑是可貴的藝術自覺與藝術自信,是戲曲界乃至整個文藝界理應推崇的良好風尚。
黨的十八大號召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強調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以為,《叱咤千秋——袁世海大師薪火相傳演唱會》正是學習、實踐黨的十八大精神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營造和引領了戲曲界乃至文藝界尊師重道的好風尚,它扎扎實實地建設了袁派藝術的傳承體系。須知,沒有這種好風尚,沒有這種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一句空話,就如“扯著自己的頭發要離開地球一樣”荒唐可笑。
楊赤的可貴,正在他自覺認識了袁派藝術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戲曲傳統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自信袁派藝術在中華民族以戲曲方式審美把握世界中的永生魅力,因而他才能不尚空談,實干興藝,自覺地擔當起袁派藝術承前啟后、薪火相傳的歷史重任。且看他此次主演的《九江口》中的張定邊形象,把袁派藝術由形到神都繼承演繹得那么完美;他主演的《風雨杏黃旗》中的李逵形象,又在繼承袁派藝術充分調動唱、念、做、打等多種表現手法刻畫人物的審美優勢基礎上,塑造出一個既堅定不改“替天行道”旗幟、又擺脫不了“愚義”禁錮、具有較高認識價值和美學價值的鮮活藝術形象。我想,袁老英靈有知,定會以有楊赤這樣的愛徒而含笑九泉。這正是:昔有袁老精心培育楊赤,今有楊赤無私傳道六徒,何愁袁派藝術不能與時俱進,發揚光大!
(編輯:偉偉)
· | 京劇不要亂了方寸 |
· | 河南:京劇進京演出主打“青春牌” |
· | 形美神存——京劇《洛水伊人》觀感 |
· | 現代京劇《華子良》:經典老劇傳遞正能量 |
· | 戲曲戲歌:“一舉三得”進校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