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形勢下,應如何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本期“大家論道”的幾篇文章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闡述。——編者
挖掘和闡發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 張豈之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任務。要完成這一重大任務,一項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礎性的工作就是“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因為文化作為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其靈魂是思想,即民族價值觀和民族智慧的結晶。挖掘和闡發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需要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會通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
近年來,我國學術理論界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研究的同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進行了研究,其結論大體相同,不過在表述上有一些差異。我的看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可歸納為以下12個方面:天人和諧、道法自然、以民為本、憂患意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誠實守信、仁者愛人、尊師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異、天下大同。這里以“以民為本”和“憂患意識”為例略作分析。
早在西周時期,為西周制禮作樂的周公就提出“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的理念。古代的鏡子稱為“監”。周公要求為政者以“民”為鏡,時時對照,反省執政的得失。類似的理念屢屢見于西周時期的文獻,可見在3000多年前,我國已經產生民本思想。
戰國中期儒學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戰國末期荀子認為“民”和水一樣,既可“載舟”,亦可“覆舟”。
在中國封建社會,各官府衙門的大堂上都掛有“明鏡高懸”等大匾,寓意為官者應為民作主,明辨是非,公正無私。唐太宗李世民說自己有三面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明清之際思想家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把君看成“天下之大害”,將民本思想與反對封建專制君權聯系起來。
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沒有也不可能在國家制度和法律層面確立“人”或“民”的主體地位。今天我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古代的“以民為本”,需要從“民本”進到“人本”,在國家制度和法律層面牢固地確立“人”和“民”的主體地位,實現“以人為本”,這意味著中華民族向一個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社會的跨越。
在我國古代,與“以民為本”理念相聯系,還有“憂患意識”。“憂患”一詞見于《易大傳·系辭下》,認為君子應與時俱進,“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憂患意識”歷代相傳。唐朝政治家魏征把“憂患”解釋為人的精神狀態與人的認知程度。據《新唐書·魏征傳》載,魏征說:“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認為治國理政者只有不忘國家危亡因素,社會才能安定有序。在魏征的論述中,包含有“憂患意識”與社會和諧這二者互相依存的某些要點。
關于我國歷史上的“憂患意識”,人們經常把北宋時期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文作為代表。范仲淹訪問過岳州(今湖南省岳陽市)的岳陽樓。由于天氣陰晴風雨的變化,游覽者的心情有所不同,由此范仲淹引申出:政治家如何才能不受外界影響而堅持自己的信念?他的回答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將“憂患意識”與憂國、憂民聯系起來,產生了深遠影響。
今天,我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仍然需要倡導“憂患意識”,但并不是簡單地傳承古代“憂患”理念,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提升發展,使之具有新的內容,體現在民族復興與建設和諧社會這個目標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
挖掘和闡發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還應正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儒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以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為例略作分析。儒學產生于春秋末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馬克思主義則是19世紀在西歐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理論,至今已有160多年歷史。可見,中國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產生于不同的歷史時代,有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那么,二者是否有會通之點?回答是肯定的。
會通點表現在對于“人”的研究上。上個世紀80至90年代,我國有些學者將儒學歸結為“人學”,我也持這種觀點,認為先秦時期孔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在“人禽之辨”、“文野之分”(文明與野蠻的區分)的基礎上,研究什么是“人”,以及“士”這個階層的人怎樣才能成為“君子”。儒學指出人有道德自覺,有群體的社會生活,能從事農業生產,并創制禮法。而道德并非天上的神物,人在接受道德教化的基礎上,經過努力和鍛煉,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成為“君子”,再向圣賢的境界前進。由此孔子倡導“仁者愛人”,孟子主張踐行道德是人的本質,荀子則強調人們可以認識自然界某些法則,自覺地進行農業生產,過上豐衣足食和明禮知法的社會生活。上述儒學的一些基本論點,對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和文化的傳承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馬克思主義從某種意義上說,亦可稱之為“人學”。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里指出“人”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活動著的具體的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從而揭示了“人”的社會本質。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不可能自由全面發展,只有實現社會的根本變革,建設社會主義,進一步向共產主義目標行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才能逐步實現。
從以上分析可見,中國古代儒學講的“人學”,是關于“君子”的道德學問,沒有揭示“人”的社會本質,但其理論具有引導人們走向崇高境界的作用,是寶貴的傳統文化財富。而馬克思主義所講的“人學”,則是關于人的科學即人的本質的理論。人的科學并不排斥“君子”的道德學問,因為這是走向人的科學的重要起點,而且在人的科學指引下,人們能夠更加準確地認識“君子”道德學問的價值,從而區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并使前者得到發揚光大。
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兩個基礎上創造發展的,一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基礎,再一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基礎,二者缺一不可。這里所說的“歷史基礎”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其中之一是要求我們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作深入的研究。今天,我們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是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將這二者加以結合,意義重大。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