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評獎推動中國舞蹈事業發展——訪中國舞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馮雙白
“評獎是協會工作的一個重要的抓手,我們一定要讓這個抓手成為一個推動事業前進的平臺。”談及中國舞協評獎工作,中國舞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馮雙白給出了這樣的定位。他同時表示,“我們要對得起社會公信力,要在社會上給出正義的信號、正面的力量。”
中國舞蹈荷花獎是中宣部批準的國家正式獎項,旨在繁榮創作,推出新人,推動舞蹈事業的健康發展。馮雙白介紹,1998年該獎項設立以來,獲得了廣泛好評。第一屆荷花獎的獲獎作品15年后的今天還在演出,足見獎項的含金量。舞蹈界的舞蹈比賽是1980年才開始設置的,此前整個國家舞蹈事業中沒有比賽這一機制。比賽機制的設置大大推動了舞蹈事業的發展。
“但是,進入2000年,舞蹈比賽評獎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挑戰的核心是社會上出現的跑獎、運作、請客、送禮、塞紅包等日益泛濫的不正之風,嚴重干擾了舞蹈評獎的質量。”面對這樣的現實,近十年來,中國舞協對荷花獎的評獎工作做了一系列改革。
第一,努力推動荷花獎評獎電視播出。2005年之前,荷花獎是不做電視轉播和直播的。2005年后實行電視播出,并現場公開亮分,使荷花獎評獎可以直面公眾的監督和檢驗。第二,先后實行創作者回避制、單位回避制、省際回避制等一系列回避制度。第三,設立評委庫制度。將所有評委組成一個大評委庫,每屆比賽從評委庫中臨時選定評委,評委的任期原則上不超過兩屆。第四,在評委庫制度基礎上,實行大評委團評分、現場評委亮分制度。比如每場比賽大約15個評委參與評分,但只有9至11個人現場亮分,亮分評委在每場比賽前幾個小時由組委會臨時抽簽決定。第五,實行評委會獨立集中管理制度,以避免評委會與參賽隊伍及外界接觸。第六,實行評委意見與參賽隊伍公開面對面制度。即每次宣布結果之前或之后,會把評委會關于作品的重要評選意見,向所有創作人員及參賽隊伍公布,并相互交流。
第七,設立比賽現場監審委員會追問制度。即針對現場觀眾對評選結果提出異議或舉報,監審委員會現場將意見提給評委會,評委會現場回答。第八,實行最高分最低分提問制度,即每場比賽,監審委員會選擇一到兩個作品,現場提問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評委的打分依據,被提問評委必須現場回答。第九,在大賽之前一般會跟進一個以評委為主,所有參賽隊伍參與的理論研討會。第十,在評委設立上,設立代表觀眾的中國舞協觀眾評委。
“實行系列改革措施,在保證評獎質量和促進舞蹈發展方面效果很明顯。到目前為止,荷花獎評獎可以做到宣布完評獎結果,沒有人提出任何疑議。但標準和目標不是評獎結果沒有質疑,而是要經得起歷史和時間的檢驗。我們追求的是第一屆荷花獎樹立的標桿,即10年或更長時間以后,評出的作品依然受歡迎,這才是最好的評獎結果。”馮雙白說。
馮雙白強調,重要的不是評獎,而是以此為平臺,促進舞蹈健康發展。為此,比賽會有意淡化名次的爭執,將其轉化成藝術和學術上的真誠探討。未來的評獎工作,中國舞協正在探索將網絡初評作為評分參考,并希望嘗試從比賽現場隨機設定評委參與評選,從而不斷完善舞蹈評獎工作。
(編輯:子木)
· | 舞蹈的生命情調與人文精神 |
· | 舞蹈《從軍行》獲舞蹈“荷花獎”大賽銀獎 |
· | 舞蹈:洋為中用50年 |
· | 舞蹈要擁有和尊重自己的身體 |
· | 21世紀舞蹈將更強調標新立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