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數字化的中國民間文化長城——中國民協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綜述
當你打開電腦,點擊搜索按鈕,在海量信息中檢索并享受各種“段子”——賽博空間的民間文學時,有沒有想過,互聯網誕生以前漫長的農耕社會里口頭傳播的民間文學什么樣?
一項旨在把我國數千年口頭文學遺產進行數字化存錄的龐大工程,將通過科技與文化的聯姻,打通傳統與現代的隔閡,為古代文明安一個現代的“家”,讓當代人只需輕輕點擊鼠標,便可自由地在浩如煙海的口頭文學寶庫里暢游。
這一調動200萬人次田野采風,踏遍2800個縣普查作業,匯集60年記錄成果,總字數達10億的數字工程,兩年前由中國民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啟動,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一半的工程量。“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口頭文學資料最為系統的民間文學數據庫。它的建成,將成為一個既能方便使用、又能永久保存的電子圖書館,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掌上民間文學大全’,成為一座‘數字化的中國民間文化長城’。”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說。
過去:
六十年普查采錄,
筑起民間文學的萬里長城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各民族口頭文學遺產的搶救性搜集、記錄、整理和出版工作。成立于1950年的中國民協一直致力于廣泛地搜集我國現在及過去的民間文藝資料,組織了成千上萬的民間文學工作者深入民間進行調查。
“60年來大規模的口頭文學調查共有三次。”羅楊說,一是1957年開始開展民歌調查運動,二是1984年起實施中國民間文學三套(故事、歌謠、諺語)集成普查編纂工作,三是2002年啟動實施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這‘三大戰役’對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口頭文學進行了地毯式的普查,獲得了巨量的第一手口頭文學資料。”其中僅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經20余年的記錄,就獲得民間故事(含神話、傳說、故事、笑話、寓言、童話等)184萬篇、民間歌謠(不含史詩、長詩、敘事詩)302萬首、諺語748萬余條。
“五千年來農耕社會流傳到近半個世紀前的這些寶貴口頭文學遺產,其原始性、原真性、文獻性、整體性、資源性無可比擬。可以說,歷史上大量傳說故事、諺語、歌謠只能在這里才找得到。”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說。
2009年10月,歷時近20年的“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省卷本)全部出版,各省出版一卷,每卷約100萬字。但絕大多數縣卷資料未被收入,這些資料基本遵循統一的要求,堅持忠實記錄,并附有講述人情況(身份、年齡、性別等),記錄人與記錄情況(記錄人身份,記錄時間、地點等),符合記錄民間文學的國際慣例,具有高度的科學性。
“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上報中國民協的口頭文學普查資料鄉、鎮、縣卷本,現在保存我們手中的共5166本,總字數至少已達8.4億字。而現今,第三次口頭文學搶救還未結束,這個數字還在與日俱增。”馮驥才說。
現在:
數字化口頭文學,
實現非遺的虛擬化生存
中國民協現存民間文學的口頭記錄資料,大部分為手抄本、油印本、鉛印本,鮮有公開出版。因其資料最具第一手性,因而也最受國際學術界關注,歐美日等地學者多次呼吁公布或出版民間文學縣卷資料本。這些資料歷經十數年,存放在地方機構的多有失散,在中國民協收藏的部分,因為保管條件受限,也正在出現字跡漫漶、文本損壞的現象,急需進行再搶救,否則所造成的損失無可估量。
“鑒于傳統紙質圖書出版工程大、周期長、成本高、不利于傳播共享,以及這批文本的無比珍貴,中國民協決定啟動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羅楊說。
2010年12月30日,數字化工程正式啟動,并納入中國民協正在實施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中國文聯名譽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十大集成志書總編委會主任周巍峙擔任該工程名譽顧問,民間文藝界元老賈芝、馮元蔚擔任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
記者從中國民協民間文化遺產搶救保護中心獲悉,由漢王科技經過數據加工后灌裝到數據庫軟件系統,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數字圖書館將包括掃描的圖像文件、文本文件、PDF文件和檢索發布系統。其中,在原數據加工的基礎上進行知識加工即二級分類是數字化的關鍵環節。盡管二級分類將耗費巨大的人力和財力,但正如萬建中、葉舒憲等學者所指出的:“如果不進行二級分類,我們的數據庫就是廢品,后代子孫使用起來將極為不便。”于是,中國民協精心挑選民間文學專家學者,在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史詩、民間長詩、諺語、謎語、歇后語、民間說唱、民間小戲11個一級分類之下進行嚴格的二級分類,并最終在2011年9月中國民協八屆主席團二次會議上確定了67個二級分類目錄。
以數字化技術對口頭文學進行存錄和傳播,既順應了網絡時代趣語、謠諺、笑話繼續流行的社會趨勢,更開啟了非遺保護的新途徑。古代文明需要一個現代的“家”。經史子集的數字化工程早已經開始,用數字化的方式將這些失不再來的口頭文學財富可靠地保護起來也刻不容緩。
未來:
近百年觀念更新,
重寫中國文化與學術格局
民眾的口頭文學歷來被上層文化、精英文學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粗鄙之物。從“五四”歌謠運動直到今天,近百年來,全社會和知識界在認識上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自上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的民間文學事業里云集著眾多響亮的名字,包括郭沫若、老舍、周揚、趙樹理、鄭振鐸、周巍峙、鐘敬文、馬學良、賈芝、馮元蔚、馮驥才等幾代民族民間領域的文化大家。
60年來的普查成果,有一大批填補了中國文學史、文化史的空白。但“舊案”并沒有完全翻過來。原因之一在于,對于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久聞其名的也許不少,但是真正窺其全貌的屈指可數,更別說十倍于此的縣卷資料本。只有通過數字化工程的實施,使數千年民間文學遺產變得觸手可及,讓讀者可以通過使用瀏覽器實現在線閱讀和資料檢索,才能讓學界和全社會了解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意義和價值。
截至目前,數字化工程已經完成掃描、錄入,正在按照專業分類設計出較為完善的檢索體系。未來的“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據庫”,將使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普查資料全部實現分級、分類、分項、分詞等強大的編程和檢索功能。“愿這筆塵封已久的遺產能夠通過學者和技術人員的努力,像千年的雪蓮那樣重新發芽,開花結果。”羅楊說。
這些口頭文學普查記錄資料本全部來源于田野調查,真實反映出我國各地的民間文化特色,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民俗、社會學價值。數字化工程計劃于2014年完成,這一工程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對普通讀者而言,它是了解傳統的窗口;對業內學者而言,它是學術研究的基點;對作家藝術家而言,它是靈感的源泉;對中國文化史而言,它是全新的領域;對國家民族而言,它是數字化的文化長城。
“數字化工程是一項宏偉的可持續的文化工程,要盡可能地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21世紀第一個10年這60年來搶救下來的口頭文學記錄資料和各種出版物囊括以盡。”同時,劉錫誠還希望數字化工程借機向20世紀初至40年代延伸,最終做成一個百年來中國口頭文學資料數據庫。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