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是個關鍵詞——訪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
“民間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它承載著民族的歷史,因此也昭示著民族的未來。”民間文化是生活的文化,它廣泛存在,但卻極易流逝,而且不為人所注意,尤其在這個劇變的時代?!皩τ谥袊駞f而言,‘搶救’是個關鍵詞?!敝袊駞f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記者:面對海量的民間文化,應該“搶救”誰?如何“搶救”?
羅楊:2002年,在中央領導的直接關心下,我們啟動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早于聯合國2003年頒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回顧這10年,中國民協是有文化擔當的,我們旨在最大范圍內保存民間文化遺產,但又不能不有所側重;我們寄希望于民間文化的活態傳承,但又不能不借助文字、圖像、錄音、錄像等檔案途徑。10年來,我們組織專家調研、普查、記錄和編撰,陸續推出年畫、唐卡、古村落、剪紙、服飾、泥彩塑、民間故事、民俗、節日等方面的成果,兩年前又啟動了規模空前的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
記者:民間文化是活態文化,怎么實現活態搶救?
羅楊:人是關鍵。很多民間藝術面臨人亡藝絕,但民間文化始終不絕如縷。當城鎮化的颶風把我們的文化遺產吹得紛紛欲散時,是廣大民間文藝工作者——守望者和傳承人,用身體為中華民族守護著一份份燦爛的民間文化遺產。中國民協有責任通過評選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舉辦民間藝人節、工藝品博覽會、民間藝術節,開辦各種培訓班、經驗交流會以及表彰個人、出版圖書等方式,為他們搭建民間文藝傳承發展的堅固平臺。
記者:城鎮化浪潮勢不可擋,農耕文化遺產怎樣避免“搶救”無效?
羅楊:城鎮化浪潮的強大沖擊力,使人們產生了一種誤解,即城鎮化就是消滅農村,現代化就是取消農民。其實從世界范圍看,農村本身就可以現代化;從文化、自然的視角審視,城市也并不一定就比村莊優越。人們涌向城市,是因為城里有更好的就業、教育、醫療,而這些其實也可以在農村實現。因此,與其強迫農民遷入高樓,不如改善村落基礎設施。現代化不是土地房屋的城市化,而是人的現代化?!巴仆翙C推不出和諧社會”,反而推掉了文化傳統。自然村落積淀著中華民族的基因,既鐫刻著中國人的過去,也孕育著中國人的未來。因此,中國民協一直致力于傳統村落的調查和研究。相信只要村落還活著,農耕文化遺產就不會死去。
記者:搶救下來的民間文化基因,如何激活它的遺傳功能?
羅楊:民間文化的遺傳是社會遺傳。近些年來,每逢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中國民協都會舉辦“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節日文化的興衰啟發我們,激活它的遺傳功能有兩個杠桿。一是政府。傳統節日放假,表明國家的文化自覺和對民俗的尊重,為節日的傳承提供了必要的時間和空間。二是市場。在我國并不放假的圣誕節和情人節,卻在快速地升溫,因為市場需要,年輕人喜歡。但應注意,民間文化有些適合市場,有些不適合;有些適合政府,有些適合民間。這兩條杠桿運用是否得當,檢驗的唯一標準是看它在實踐中是否真實完整地保護了遺產的原貌,讓民間文化遺產成為未來文明之路的堅固基石。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