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主動變法”精神——訪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沛東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必須要高度的自覺,提倡創新、堅持創新。對我們文藝工作者而言,就必須把創新的精神、創新的思路付諸于文藝產品的創造和生產當中,才能真正反映時代風貌,才能拿出好的精品力作來。”在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沛東看來,文藝作品能否準確反映時代,在于它是不是匯集了時代元素、是不是承載了新的時代精神。今天,時代日新月異,生活更是繽紛多彩,要準確描繪這樣一個圖景,就要主動去采集新的語匯,不斷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創新首先是一種信念。所以,文藝工作者骨子里要多一些“主動變法”的精神,把創新、出新擺上重要位置,才能更好地展示時代風貌、張揚時代精神。徐沛東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與時代“準確對接”體會尤深。
除不間斷自身創新、創作外,對音協工作定位的創新是徐沛東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問題:“十七屆六中全會從戰略層面上為文化建設布局謀篇,我們落實全會精神的過程,同樣是一個不懈努力、深化實踐、創新創造的過程。作為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文藝家協會要立足新形勢,在找準定位、轉變觀念上下工夫,通過‘有為’爭取‘有位’。”定位找準了,觀念自然要隨之創新,工作的領域就進一步拓寬,服務的覆蓋面和質量就會有突破、有提升,這是一個有機相連的遞進過程。提升服務水平、拓寬服務領域更是重中之重。據徐沛東介紹,近幾年,中國音協把“牽線搭橋”作為主抓手,由此又衍生出新的服務領域。連續幾屆的海峽兩岸合唱節,以歌為媒、情系兩岸,成為知名文化品牌。受惠于此,兩岸間的音樂文化交流也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像在金鐘獎流行音樂比賽中分設港臺賽區等,都是在探索新的協會工作方式,這種努力已經得到廣大音樂工作者的認可。
過去幾年來,中國音協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對于廣為業內推崇的中國音樂金鐘獎,中國音協一直“培植”它對音樂產品起引領作用的“基因”,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音樂創作思潮。從召開全國音樂類評獎座談會開門納諫到根據音樂事業發展的實際逐步增設分項,再到組織動員獲獎選手分赴基層演出力促文化惠民,都是創新之舉,效果也是明顯的。徐沛東認為,中國音樂金鐘獎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展示和獎掖,還在于它的導向作用。它既是“晴雨表”又是“指南針”。“金鐘獎直面眾象紛紜,不回避熱點焦點,風格流派的交流融匯、學術領域的觀點碰撞等等都可以從中找到態度。不惟如此,金鐘獎作為音樂界的龍頭工程,受眾面大、涉及領域廣,拉動文化產業的積極效應也是明顯的。像受此影響的鋼琴、小提琴、二胡、古箏等樂器的生產制作日益繁榮,都可為佐證。所以金鐘獎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與它創造的社會效益一樣,都是顯著的。把金鐘獎辦好,具有示范效應。與之相匹配的,還有各個音樂門類的全國性展演、各類惠民主題的節賽、采風等,這一系列活動面向不同的定位和人群,最后呈現出的是今天整個音樂事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除此之外,中國音協還以創新的理念努力提升協會干部素質、與地方音樂更好地銜接。徐沛東感到,在當前全社會對文化建設戰略地位形成高度共識的良好氛圍下,創新協會工作亦迎來新的契機。中國音樂家協會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這個機遇,讓音樂取得更大更快的發展,為音樂事業創出一片更廣闊的藍天。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