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包裝不是制勝法寶
前不久,在某電視劇開機發布會上,制片人稱,與許多小成本影視劇一樣,該劇不會有奢華的影音造型和“天價”影星加盟,制作者希望用好的劇本來征服觀眾,而不是靠“外力包裝”,這與當下電視劇創作和生產中存在的奢華浪費、明星高片酬、投資虛熱等風氣恰成對照,給了我們一份更為理性的思考。
有大明星、大制作、高投入的影視劇并不能絕對贏得觀眾掌聲,翻閱那些散落在歲月角落里琳瑯滿目的影視作品,高投入、低產出的片子可謂不勝枚舉。在影視圈,許多導演在明星效應的影響下爭搶當紅明星,致使影視劇的制作成本越來越數額驚人,而有更多余力和財力的導演還會對作品的影音效果和視覺造型做深加工,以此來吸引觀眾眼球。然而,過分注重包裝導致當前影視劇數量和質量的剪刀差不斷擴大、影視資源與資金的嚴重浪費以及不平衡的產業現狀,已經引起了許多業內人士的反思,優秀的影視作品缺乏資金支持而擱置,糟粕之作肆意揮霍影視資源的情形,絕對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
當然,我們并不是絕對否定大腕明星和華麗造型的“包裝”對影視劇的助推作用,倘若影視劇的“軟實力”足夠,明星和資金等外力的加入的確能夠錦上添花,推動影視劇獲得更大成功。電影《建國大業》、電視劇《辛亥革命》等就是憑借著巨大的明星效應和大手筆制作的助力,取得了不俗的市場業績和群眾反響。但是真正考驗影視藝術者實力的試金石并不是包裝,而是劇本與演員表演的真正功力,外在包裝并不是一把萬能鑰匙,導演和編劇不能把影視劇的命運單純寄希望于“外力”,而應當去潛心修煉“內功”,把考慮賺錢的心思多用來耕耘劇本故事,塑造立體影視人物。曾經讓無數觀眾潸然淚下的《暖春》《一個都不能少》,剛剛斬獲多個新農村電視藝術大獎的《滿秋》和《古村女人》,都是成功的范例。
我們應當相信,一部優秀的劇作即使沒有大牌明星助陣,沒有奢華絢麗的造型制作,仍能迎來觀眾的喝彩與肯定。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