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缺乏想象力,還“神”得起來么?
剛剛過去的這個暑期檔熒屏,“神劇”當道,好不熱鬧:《軒轅劍之天之痕》《鐘馗傳說》《活佛濟公3》等一批“神話劇”,或贏得極高的媒體關注度,或牢牢占據各地方衛視黃金檔,而劇中諸位“神仙”披著古裝的皮,用著高科技的通訊工具,說著流行的網絡潮語,更兼玩起了“穿越”“多角戀”……風格之現代、劇情之狗血、思想之低幼,遭遇觀眾和網友的普遍“吐槽”,也引發業內關于神話劇創作中想象力缺乏這一問題的關注。
客觀地說,要將神話題材搬上熒屏,難度確實很大,不要說鐘馗、濟公這樣的民間傳說人物,就是《軒》劇這樣已有經典游戲《軒轅劍三外傳:天之痕》作為底本的題材也是如此。《天之痕》是華人游戲界的經典作品,筆者至今仍能回憶起10年前接觸它的那份感動,恢宏細膩的救世故事,個性鮮明的主人公,以及人魔仙世界、上古十大神器、五行相生相克的法術、《山海經》中栩栩如生的怪物,還有歷史、神話與想象完美結合的故事背景、水墨畫風的游戲場景、古典曲調的游戲音樂等等,也一直為玩家所津津樂道。而在《軒》劇改編的“擴容”過程中,古典文化元素幾乎被完全剝離,代之以現代感十足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設定,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各種各樣的情感戲被無限制地添加進去:陳靖仇棄小雪愛上撻拔玉兒,宇文拓同時愛上小雪和獨孤寧珂還和后者有了孩子,就連修煉上千年的古月仙人和氐人族女皇也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恨情緣……本來以“情”動人并無不妥,只可惜由于想象力的缺失或者說濫用,導致整個故事落入俗套,難免令軒轅迷們“很受傷”。
想象力是神話產生的基礎,雄奇、瑰麗的想象更是神話作為出現最早的人類藝術所獨具的魅力。但是,中國古代神話散見于《山海經》等一些古籍之中,人物、故事并不系統。因此,要以現代的電視手段來表現神話題材,發揮想象力不可或缺。這既包括對神話本身想象特性的藝術呈現,也包括對不完整的神話材料的合理拼接等技術處理。只是,《軒轅劍之天之痕》中主人公用著堪比iPhone的“鴉風”來隔空對話;《鐘馗傳說》中“穿越”各個時代的鐘馗一本正經地說“別迷戀哥,因為哥也只是個傳說”;《活佛濟公3》中的濟公除了降妖除魔還要談情說愛……現代高科技代替了仙術的神秘和偉力,無厘頭臺詞消解了神話人物的古意與文化底蘊,狗血劇情更是有“驚世駭俗”的效果……這樣的想象力,不可謂不大膽,但相對于這幾部劇所要表現的神話而言,想象力發揮得并不算太高明,真不知道該稱為是豐富還是貧乏。
不過,據說這幾部神話劇收視率還不錯。這恐怕更多地要歸功于出品方的商業運作,例如《軒轅劍之天之痕》前期的大量宣傳和開播前的“禁播”事件,例如選用外形時尚靚麗的演員,而非作品本身之故。事實上,如果缺乏好的想象力,神話劇可能作為商品“神”一把,卻永遠無法如那些神話人物、神話故事一樣,成為流傳久遠的經典藝術形象和作品。因為,這樣的作品從一開始就注定只是一個“注水肉”,只不過外面添加了無用甚至有害的色素,顯出了一時的好賣相而已。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