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一級學科設立助推馬克思主義理論“三進”紀實
[資料照片]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們,在學院定期舉辦的教學研討會上交流。
今年10月中旬,石云霞教授將年滿七旬。這位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國家級教學名師仍堅持每周3次給本科生上公共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好時光來啦,我這‘超期服役’的老兵愿一直講下去!”
李翔海教授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度探尋才剛剛開始。兩年前,在中國哲學領域卓有成就的他加盟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團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要課題,也是我今后的研究興趣所在。”
方建是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位在讀博士。兩年前,他毅然辭去行政工作考博:“我本科碩士都讀馬克思主義理論,當年找不到如愿的工作,只好和它‘惜別’,現在一定要回到這個行列里。”
國慶節前夕,記者走訪了北京、武漢兩地部分高校,和一線教師及學生們共同感受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的“春天”:2004年,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啟動;2005年底,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設立,下設6個二級學科。借此東風,老中青三代學者傾心付出,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與此同時,他們的命運也發生著改變——不斷壯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成為他們共同守望的家園;不懈傳播真理的火種,成為他們畢生不渝的事業。
建學科——高校思政課教師有了“家”
回憶起7年前的那個下午,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沈壯海仍有些激動。
“得知馬克思主義理論調整為一級學科的消息時,我和學院梅榮政教授正在北京開會,高興得等不及文件下發,就主動跑到教育部去取。一拿到文件,又急著改簽最早的航班回武漢,想第一時間把喜訊帶給大家。”
有了一級學科,就會有獨立的建制,獨立的博士點碩士點,獨立的科研課題,教師們的自豪感和職業熱情就能“醒”過來了。
這些曾是梅榮政的心頭痛事:由于長期從屬于其他學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一度弱化,教師看不到發展前景,無心從教。有人調侃,“思政課就像人的眉毛,剃了難看,留著又沒大用。”上世紀90年代的武大思政學科,年年進人,年年缺人——留下沒多久,都設法轉崗或跳槽了。現在,改變的契機到了!
變化來得比預期更快,更大,更喜人。
截至2012年,全國已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37個、碩士點133個,6門二級學科設立博士點和碩士點近600個。獨立的學科就像一面旗幟,召喚著思政課教師們匯聚到同一個“家”,互相交流,共同成長。
“用‘煥然一新’形容一級學科設立后思政課教師的面貌,決不為過。”沈壯海很看重學科建設為教師們帶來的歸屬感。他是我國第一批思政專業博士生,自“馬工程”啟動之日,便參加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工作。
王貴賢是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年輕講師,她最大的感受是:一級學科設立后,科研機會明顯增多了。
“2009年我博士后畢業留校工作,便有幸參加了馬工程教材《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編寫。此外,還先后主持或參加了8項課題。”
在今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中,有許許多多的“王貴賢”。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院長陳占安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每年科研成果排名時,我們院常被忽略不計。而2004年以后,科研成果量躍升至21個文科單位中的第6位。”
培訓機會增多了,這讓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思政學院副教授胡颯感到幸運。2010年,她到清華作了一年訪問學者,收獲極大。
舉辦高校思政課骨干教師研修班,組織他們在職攻讀碩士、博士,評選“精彩一課”教學示范片……從中央到地方,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工作蓬勃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研骨干茁壯成長。
越來越多的新成員被吸引到這個“家”。兩年多前,武漢大學經管學院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生陳慧女報名參加了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師資博士后”培養,現已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公共課教學崗位。和她一樣從“熱門院系”跳入“冷門”的,還有同院博士任艷:“來學院不久,在大量讀原著、聽優質課的感染下,我就深深迷上了馬克思主義。”陳慧女的合作導師李楠很是自豪:“現在我們的備選師資不但充足了,而且都是優秀人才,報名的很多,選拔很嚴格。”
“我常聽教師們感慨:這10年來,教思政課越來越有勁兒了。”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駱郁廷說,“教思政課對教師們而言不再是‘找飯碗’,而是‘做事業’,這支隊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強了。”
不止教師,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畢業生們也是學科壯大的受益者。“今年,我們學院本碩博三級學生都實現了百分百就業,博士生中走上高校思政課講臺的占絕大多數。”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張雷聲話語中洋溢著自豪。
張雷聲不僅是馬工程首席專家,還于2005年主持了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體系建構與建設研究》,為學科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在她的發起下,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會也于2008年成立。她的丈夫顧海良,身兼教育部黨組成員、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院長、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負責人等諸多職務,也是馬工程多門教材編寫組的首席專家、主要成員。“我們在學術和生活上最大的‘共同語言’,就是馬克思主義。”
和他們一樣,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艾四林和妻子——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康沛竹,也一直為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傳播并肩奮戰著。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