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第一村”如何煉就“精氣神”
圖為樟木頭鎮俯瞰圖 蔣鑫攝
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在不經意間與一群作家結緣。這座東莞市唯一的純客家古鎮,地處廣州、深圳、東莞、惠州一小時生活圈的中心,所轄的觀音山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99%以上,毗鄰港澳,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生態,引得15萬香港同胞前來客居。
一群作家也按捺不住,奔赴這里安家置業,潛心寫作,“反客為主”。于是,在中國文學地圖上,樟木頭鎮擁有“中國作家第一村”這個特別的標簽。9月底,“新的生活方式 新的創作視野——‘中國作家第一村’兩周年慶典暨第三屆作家村文化論壇”和“村民”陳啟文長篇小說《江州義門》研討會分別在京舉行。
“村民”的收成:也要懂得“抬頭看路”
“‘中國作家第一村’一開始就以一種比較成熟的面貌出現。”著名文學評論家、“村長”雷達介紹說,作家村已經集結了王松、葛水平、雪漠、陳啟文、王十月、唐達天、冉正萬、郭嚴隸、丁燕等作家相繼入住,并且拿出了一批令人矚目的作品,比如王十月的《國家訂單》、《無碑》、《尋根團》,雪漠的《西夏的蒼狼》、《無死的金剛心》,王松的《紅》、《八月桂花香》等都誕生在樟木頭鎮。
為什么這些作家愿意到這里定居?雷達說,上述的不少作家長期居住在北方,對南方特別是嶺南地區有著地域和文化上的距離感,“他們來到這里,與這里的文化發生碰撞,繼而對這里產生強烈的親和感。從文化上來說,是豐富了甚至再造了一個新我。對一個作家來說,這是可喜可賀的,它將帶來創作上的新氣象”。
“村民”唐達天就在這里找到了“新我”。自從入“村”以來,他的文學觀念發生了轉變,“南北之間的強烈反差,讓我在感受沿海城市新生活的同時,對以往的生活有了一種全新的過濾和認識,對以往的創作觀念也產生了深深的質疑:如果我們只盯著腳下的那片泥土,盯著窮鄉僻壤的那點陳舊故事,絮絮叨叨地來講述,還有多少讀者愿意去看?”
于是,他筆鋒一轉,在寫作時心里裝著讀者,相繼拿出了《一把手》、《二把手》、《官太太》等作品,還創作了反映珠江三角洲打工創業生活的長篇小說《創業狼》。“不能只埋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不能光顧著寫,還要想著為誰寫”,唐達天說,這是他在成為“村民”后的新思考。
“村規”的核心:呵護好文化精神生態
作家村到底應該是個什么模樣,這是雷達經常思考的問題,“我們現如今僅是吸引了一些作家來這里零散居住,并恰好產生了一些有影響的作品。但是,作家村還沒有靈魂性建構,沒有真正讓天下所有作家向往的精氣神”。
他介紹說,意大利的圣塔·馬達倫納鄉村僅有一座廢舊的古堡,一座小教堂,一幢瞭望塔和一座谷倉而已,其余都是曠野和山林,但吸引著全球作家前往。不僅僅是因為意大利著名作家格雷格·馮·瑞佐瑞在這里完成了巨著《軼事集》,而且還因為它特殊的地理環境激發某些作家的創作靈感。
雷達認為,樟木頭鎮要成為作家云集的地方,必須建設成為一個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的生態村,除了自然生態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生態。
“這里不僅能容下中國有影響的作家,應該還可以容下國外的一些名家。長期居住,短時寓居,我們都歡迎。‘作家村’要擁有的是作家們生活、工作的痕跡,精神的遺存,它將成為一個文學愛好者、大學生、學者們常常要造訪的地方,成為一個文化旅游目的地。”雷達這般闡述自己想象中的作家村面貌。“真正成為我們靈魂的安頓處和精神的家園。”雷達如此寄語作家村的未來。
樟木頭鎮已經有所行動了。鎮黨委委員詹振鋒介紹說,樟木頭圖書館設立了“中國作家第一村”作品主題館,將“村民”們的作品收集,供市民借閱。同時,在鎮上的大型商場圖書區,設立“村民”的作品專柜,集中展示作家村的整體創作實力,并不定期組織“村民”走進機關、校園和企事業單位,展開面對面交流,切實提高全體市民的文學素養。
東莞市文聯主席劉錦明表示,“中國作家第一村”是東莞文化的一張名片,是作家創作的一個重要平臺,東莞將致力于把這個文化品牌擦亮。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