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中國舞臺新輝煌——我國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綜述
9月12日,遼寧人民藝術劇院精心排演的話劇《郭明義》在國家大劇院亮相。郭明義看似平凡卻充滿大愛的行為通過話劇的形式升華在舞臺上,打濕了觀眾的衣襟。這是正在北京舉辦的“2012年全國優秀劇目展演”數百部劇目的一部。
就在6月28日,作為我國最具影響力的文藝院團之一,成立61年的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剛剛改制成為“有限公司”,在沈陽揭牌成立,這也標志著遼寧省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任務全面完成。事實上在此次參加全國優秀劇目展演的97家院團中,類似的已經完成轉企改制的院團達64家,占比達66%,顯示出改轉制院團蓬勃的生命力。
數年攻堅不尋常。黨的十六大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文化系統推動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循序漸進,一步步攻堅克難,終于圓滿完成了既定的任務。最新統計顯示,全國文化系統承擔改革任務的2102家國有文藝院團中,已有2061家完成改革任務,完成率超過98%。在已完成改革任務的院團中,轉企改制院團1249家,占比61%;撤銷院團435家,占比21%;劃轉院團377家,占比18%。雜技、話劇、歌舞類院團基本實現全行業轉企改制。這份亮麗的成績單為國有文藝院團下一步的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院團體制格局發生根本變化
轉企改制,被視作文化體制改革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涉及面廣,影響量大,更牽涉數量眾多文化人的身份之變。 “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絕不是財政養不養得起的問題,而是要通過改革,把演藝業發展的主體培育好、結構調整好、環境營造好、體制機制建設好。”曾經寫過厚厚一本粵劇發展史的余勇,現在是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總經理,他已習慣了身份之變。目前廣東的粵劇市場空前繁榮,他所在粵劇團不但走進了學校和社區,在港澳臺和東南亞的演出也排得滿滿的。
細看來時路,國有文藝院團的體制改革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2003年6月,中央召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全國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2009年7月,在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基礎上,中宣部、文化部下發《關于深化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改革逐步向縱深拓展;2011年5月,中宣部、文化部下發《關于加快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完成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任務,改革進入攻堅克難、全面推進新階段。
上海大學從事文化政策研究的陳鳴教授認為,轉企改制是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文化部根據國有院團的不同情況制定了“轉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銷一批、劃轉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路徑,使院團改革沒有走大家擔心的“一刀切”的老路子,也消除了大家“不會改”的茫然情緒,大大減少了改革帶來的陣痛。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氣象。2009年12月,河北省組建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優化人員隊伍結構,解聘32名冗余人員,從藝術學校新招入39名演員,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采用新型收入分配制度,實行工資“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公司現有100余名員工,資產2000萬元,營業收入達1500萬元,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黃金發展期。
通過改革,全國的演藝企業資源整合力度加大,國有骨干演藝企業不斷涌現。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遼寧、江蘇、上海等14個省(區、市)組建的省級演藝集團公司,成為演藝市場的中堅力量,其中多家實現注冊資本或年收入超億元。演藝院線同樣發展迅速,中演和保利兩大全國性的院線極大地整合了國內的演出資源。可以說,院團改革使中國演藝業的舊有格局完全打破,一個面向市場、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富有競爭力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編輯:子木)
· | 轉制院團如何增強"自生能力" 真正面向市場 |
· | 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交出亮麗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