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當重新書寫“勞動”
閱讀提示
社會轉型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使得“勞動”的觀念在今天有新的內涵,傳統的體力勞動漸漸從人們的關注視野中淡出。文學不僅應該正視這種變化,而且要重新理解、探索在當下書寫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的力與美的可能。
縱覽中國現當代文學尤其是現當代小說的創作,其中不乏對于勞動的書寫。農野耕種,漁獵勞作,家用縫補,這些農事或家計上的絕活,不僅是普通人發家致富的勞動技能,也是保存和傳承一代人生活倫理和歷史記憶的重要手段。文學作品通過對這些勞動技能和勞動場景細膩傳神的描寫,不僅賦予了勞動和勞動者以詩意的美感,也為讀者認識和理解勞動背后的生產生活和社會歷史提供了一個視角。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們已經很少看到這種以詩化勞動為主題的小說了,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的力與美逐漸從小說視域中淡出,文學家們很少再去直接表現勞動的主體,也不愿意花費筆墨去描寫勞動的場景、勞動的過程和勞動的技能。
文學題材越來越“小”
體力勞動漸行漸“遠”
造成這種缺失的原因,我認為有三:一是文學思潮趨向上的個人化和私語化,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小說不僅在精神狀態刻畫上更加注重心理分析和潛意識的揭示,而且在題材取舍上也更加私密化,人物逐漸遠離廣闊壯觀的勞動場面而沉溺在自己狹小、封閉甚至乖戾的心理空間中。
二是社會分工轉型所帶來的勞動觀念的變化。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越來越快,西方信息化社會的知識經濟運作方式很快就在中國蔓延開來。知識而不是勞動技能在現代化社會生產方式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合法的投機在現代金融體制下也刺激了冒險家們一夜暴富的野心和欲望。當整齊簡潔的自動化控制線取代了過去熱火朝天的生產車間,當聰敏的知識掌握者利用互聯網的某一信息賺取的利潤遠遠超出了一個體力勞動者一年半載的收入,當體力勞動者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辛勤產出的勞動成果被各種商家最大限度地“榨取”時,勞動觀念本身的意義就發生著重大的變化,而過去勞動者身上所具有的力量與技能所呈現的美感也就自然地難以為人所關注、所欣賞了。
三是作家主體的缺陷,如果說上個世紀50年代出生的作家往往具有上山下鄉或者工廠做工的生命經歷,對勞動的場面和過程有著親身的體驗,因而比較容易生成對勞動美的感覺與領悟,而70年代以后的作家已經很少有人是體力勞動者出身了。在一個崇尚知識、追求利潤的時代,他們中的不少人對處于社會話語邊緣地帶的體力勞動不感興趣,對這種體力勞動中的力與美無意認識、無法體驗,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當然,主流意識形態文學批評一直在呼吁和強調文學對于工農體力勞動者的關注,在這方面確實也出現了一些能夠反映時代精神的力作。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些作品要么在突出強調國有企業轉型過程中資方利益與勞工利益的沖突,關注國有資產在改革過程中的無形流失,要么在強調都市擴張和土地流失過程中農民的未來命運,關注基層民主政治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對于體力勞動本身的關注與思考遠不如從前。近年來頗得評論家好評的所謂“底層文學”將興趣投向了工農群眾的日常生活狀態,密切關注體力勞動者在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損害和精神創傷。在一些作家筆下,出現了體力勞動者勞動技能的精彩描寫。不過,這些精美熟練的勞動技能雖然曾經給勞動者帶來令人羨慕的光環,但在現代社會轉型中卻不僅不能給勞動者帶來有力的保護,反而成了勞動者實現轉型的阻力與羈絆。作者給予勞動技能的只能是同情與惋惜,所能做的也只是為人類勞動千百年來所形成的許多生存技藝獻上一曲悲哀的挽歌。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