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交出亮麗答卷
由文化部主辦的“謳歌偉大時代,藝術奉獻人民——2012年全國優秀劇目展演”正在北京舉行,119臺優秀劇目讓人目不暇接。此次參演院團97家,其中轉制院團64家,占比66%。他們的優秀劇目歌舞《水墨中華》、舞劇《徽班》、秦腔《花兒聲聲》、話劇《天下第一橋》等,叫好又叫座,充分展現了改革院團的勃勃生機和活力。
轉企改制形成演藝業新格局
黨的十六大以來,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經歷了3個主要階段:2003年6月,中央召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全國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
2009年7月,在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基礎上,中宣部、文化部下發《關于深化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改革逐步向縱深拓展、向面上推開;2011年5月,中宣部、文化部下發《關于加快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完成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任務,改革進入攻堅克難、全面推進新階段。經過九年來,特別是近三年來不斷深化改革,國有文藝院團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呈現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國有院團在改制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文化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演藝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演藝業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高。一是演藝企業資源整合力度加大,國有骨干演藝企業不斷涌現。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遼寧、江蘇、上海等14個省(區、市)組建的省級演藝集團公司,成為演藝市場中堅力量。其中,北京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安徽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湖北省演藝集團責任公司注冊資本超億元,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北京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年收入超億元。二是演藝與旅游、創意、高新技術等產業深度融合,演藝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有效推進。《麗水金沙》《印象·劉三姐》《時空之旅》《夢幻騰沖》等劇目,融入科技因子、旅游元素,成為知名演藝品牌。三是演藝院線發展迅速,演藝企業發展空間不斷拓展。目前已形成中演演出院線、保利院線兩大全國性院線,北方劇院聯盟、西部演出聯盟、東部劇院聯盟、長三角演藝聯盟、珠三角演藝聯盟五大省際聯盟。
轉變觀念開拓演出市場
在改革過程中,文化系統廣大干部職工思想觀念實現大解放,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進一步增強。突出表現在,一是不斷深化對體制與機制之間關系的認識,認識到體制決定機制,機制依附于體制,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只有通過創新體制,才能為微觀機制轉換掃清障礙,真正激發國有文藝院團的生機與活力,破除了“不肯改”的守舊觀念。二是高度重視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認識到政府能配置給院團的資源是有限的,而市場卻是無限的,國有文藝院團只要積極面向市場、勇于開拓市場,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扭轉了“不敢改”的猶疑態度。三是認真總結試點單位改革經驗,逐漸確立以“轉企改制”為中心環節和“轉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銷一批、劃轉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路徑,消除了“不會改”的茫然情緒。通過改革,文化系統廣大干部職工深刻認識到深化改革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由之路,“想改革發展、議改革發展、謀改革發展”在文化系統蔚然成風。
國有文藝院團轉制為企業后,在藝術生產上努力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形成科學的評價標準,催生一大批市場歡迎、群眾喜愛的精品力作。如修改文華獎評獎規則:要求“除昆曲、歌劇、舞劇外,其他類別的劇目均需演出百場以上才有資格參與評選,演員也必須年均演出場次百場以上才有資格參與評選”。在新型評價激勵機制的引導下,我國演藝創作生產呈現積極向上、繁榮發展的新景象。各級國有文藝院團打造出《復興之路》《1699·桃花扇》《夢回長安》《花木蘭》《月上賀蘭》《苦樂村官》等大批優秀作品。2011年全國文藝院團演出達155萬場次,比2008年增加了64.5萬場次,增長71.2%;演出收入達52.8億元,比2008年增加了32.3億元,增長157%。
深化改革謀求長遠發展
各地在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改革扶持政策的基礎上,紛紛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充分體現“誰改誰受益、早改早發展”的政策導向,著力推進轉企院團加快發展。如江西省在落實中央政策的基礎上,著眼于轉制院團長遠發展,專門出臺《省直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后的進一步支持辦法》,確定15條扶持發展的新政策。貴州省積極促進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源有機對接,為省演藝集團公司找到了“資本婆家”,奠定了發展基礎。湖南省通過注入開辦經費、解決辦公條件、挖掘優秀劇目、培育領軍人才等方式,加大對轉制院團的扶持力度。在政策有力護航下,各地轉制國有院團的劇目生產、演出場次、演出收入、演員收入等各項指標都有了很大的增長,尤其是一些先期轉制的院團,在“早改早發展”政策的鼓勵下,已經開始步入良性發展軌道,體制優勢在逐步顯現。
文化部部長蔡武指出,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只是改革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下一步應按照兼顧當前與長遠的原則,促進已完成改革任務的院團開展“回頭看”,規范改革工作,鞏固改革成果,并繼續深化改革,推動轉制院團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著力提升市場競爭力,鼓勵有實力的演藝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實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媒體兼并重組,形成一批有影響、有品牌、有競爭力的企業或企業集團,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航母”。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