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創建中國曲藝之鄉的理論思考
中國曲藝家協會是黨領導下的曲藝界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曲藝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繁榮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擔負著團結廣大曲藝工作者、推動發展曲藝事業的重大責任。根據中央領導同志一系列的重要指示,按照中國文聯的通知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大調查研究的工作力度,圍繞“為了誰、服務誰、我是誰”這一根本問題,組織專門力量,采取多種方式,重心下移,深入基層,就創建中國曲藝之鄉的情況作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有借鑒作用和指導意義的調研成果。這對于認真總結創建中國曲藝之鄉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深入研究中國曲藝之鄉建設與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全面分析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科學提出健康發展的思路和對策,推動中國曲藝之鄉建設再上新臺階新水平,都具有特別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作用。
歷程:煥發曲藝活力
曲藝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運用口語進行說唱的舞臺表演藝術,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有“文藝輕騎兵”之美譽。生活永遠是文藝創作的源泉,人民永遠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曲藝藝術的本質特性、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曲藝事業的生動實踐和曲藝工作的發展歷程,充分證明了這兩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1994年,中國曲協從打造曲藝品牌、活躍基層文化、服務人民群眾的初衷出發,授予遼寧省大連市西崗區為全國第一個中國曲藝之鄉。從此,中國曲藝之鄉(曲藝創作培訓基地)在祖國大江南北相繼涌現,群眾性曲藝活動蓬勃展開,中華曲藝煥發出新的活力。從總體上講,當前創建中國曲藝之鄉(曲藝創作培訓基地)的動力在增強,工作在拓展,隊伍在壯大,影響在提升。我們不會忘記“西崗杯”全國相聲新人新作大賽在艱難中前行的腳步;我們不會忘記馬街書會數十萬人熱情涌動的場面;我們不會忘記中國曲藝牡丹獎粵曲大賽的盛況;我們更不會忘記,近年來西部第一個中國曲藝之鄉——岳池共襄基層曲藝繁榮發展大計的舉措。中國曲協授予中國曲藝之鄉的地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傳承和發展著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代表性曲種。這些曲種是中華曲藝藝術寶庫的璀璨明珠,也是我們今天為之稱道和驕傲的文化標識,對繁榮發展整個曲藝事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不可忽視的影響。
回顧創建中國曲藝之鄉走過的歷程,有輝煌也有曲折,有經驗也有教訓。通過總結歷史,我們更加深切地認識到曲藝是來自民間、面向社會、服務人民的大眾藝術,曲藝的“根本”在基層,曲藝的“命脈”在民間,曲藝的“魂魄”在群眾之中。因此,曲藝不僅僅是專業人士的舞臺呈現,更是廣大群眾愉悅性情的自身需要,離開了基層和民間,離開了廣大群眾,曲藝必將失去內在的生存基礎和未來的發展前景。這是我們從中得出的最根本、最深刻、最重要、最基礎的結論。
經過17年的不懈努力和艱辛探索,今天,我們已經擁有了33個中國曲藝之鄉(曲藝創作培訓基地),也積累了一些成功做法和有益經驗。2009年召開的中國曲藝之鄉建設經驗交流會,為促進曲藝之鄉創建工作的健康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2011年首屆岳池論壇的舉辦,既是對全國創建中國曲藝之鄉工作的階段性梳理,也是對中國曲藝之鄉未來發展的全局性的深入探討和前瞻性的理性思考,更是進一步凸顯了中國曲藝之鄉所承載的文化使命和藝術價值。2011年“中國曲藝之鄉建設委員會”的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曲藝之鄉的評定、管理和服務工作邁上了一個新的層次,標志著中國曲藝之鄉創建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