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繼續成為我們的立國之本 中國鄉村社會文化空間縱橫談
讓文化遺產在我們的手上完好無損
讓鄉村社會的物質和精神形態成為我們與后代共同分享的資源
讓文化繼續成為我們的立國之本
長期處于自然經濟階段,聚族而居、漁樵耕讀的鄉村形態是中國社會最小的細胞,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家園,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內容。它儒教統領與宗法結構合一,居處環境與自然、人文因素合一,包蘊了復雜的文化空間,從歷史和觀念的角度對今天的民眾社會心理以及世界華人的宗族觀念和文化情結發揮著深層作用,是中國現代文明中極其寶貴而無法復制的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內聚力和向心力的物化體現與觀念寄托物。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中華民族保存好這些文化空間,并傳給我們的子孫。
文化內涵
所謂鄉村社會,指的是人們按照傳統生活方式建立起來的村鎮社會形態及其文化空間。
中華民族在她幾千年的繁衍和發展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封建時代中后期,尤其建立起以儒學為主導的社會政治形態、文化形態和生活形態。這種形態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體現于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鄉村社會,就是其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社會生產力曾經長期處于自然經濟階段,聚族而居、漁樵耕讀的鄉村社會形態是中國封建社會之本,是其最小的細胞。封建時代的士子、官僚、商人,都是以鄉村生活為依托,從這里出發走向城市、走向全國,然后又回到鄉村。鄉村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家園。
因而,歷代成功人士都經營鄉村。他們在外面做了官、賺了錢、見了世面、提高了文化品位,然后就攜帶著巨大的財富和豐富的文化信息回來,將心力傾注于營建鄉村生活環境。他們的實績是極大地提高了鄉村生活的品位,留下眾多令我們今天驚嘆不已的文化遺跡。這些遺跡是中國封建時代官、商、農結合而一社會形態的產物,是那個時代輝煌的印證。
由于19世紀、20世紀100年的連綿戰爭以及20世紀100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更迭,舊有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模式被徹底滌蕩,傳統的鄉村社會也受到強大沖擊而風化,遭到極大破壞而殘毀,徹底失去了往昔的面貌。
然而中國地博途僻、水重山復,在遠離大道通衢處、山澤僻壤間,仍然保存有星星點點的鄉村社會遺跡,那就是一些比較完好的古村鎮群落及其自然和人文環境。近年來為世人所熟知的如山西中部以幾個大院為中心的古民居群落,安徽黟縣、歙縣古民居和古牌坊群落,環太湖水鄉諸鎮(周莊、同里、甪直、烏鎮、南潯、西塘),浙江楠溪江古民居群落,江西樂安縣流坑村古民居等等,事實上還有更多。
這些鄉村社會遺跡保存了中國傳統生活的舊有格局,例如聚族而居、耕讀為本、保持井然的宗法秩序、家族共同繁衍、與周圍環境相處于天人合一的氛圍之中等等,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細胞的真實面貌,對于我們了解自己的傳統提供了典型實例。
然而,由于社會變遷和改造,這些遺存形態也正在急遽風化,而由關注所帶來的維護措施中又有許多反而加劇了其風化。政府有關部門雖然對之投注了相當的注意力,但在思維方式、整體思路、注目重點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偏離和問題,主要是只把它們作為物化的具體對象來看待,未能認識到其作為鄉村社會縮影的文化價值。也就是說,只盯注于對有形遺產部分的維護,而未意識到對其輻射而出的無形部分意義和價值的保護與發掘。
鄉村社會是中華民族的一支傳統血脈,是民族文化的根須、土壤和靈魂。我們必須把僅剩的血脈、根須、土壤和靈魂保持住,使之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而存在,同時在21世紀里讓它對世界開放,使之成為世界遺產而進入全球化的文化交融。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