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深處的免費“移動照相館”
“有一種身體力行的擔當,常懷一顆仁愛之心。”這是四川達州攝影家萬燕明給人的印象。他總想留住并延續這種中國式的傳統與美好——對老人和留守兒童傾注更多的愛,為他們多留住一些生活的幸福點滴。在大巴山深處、鄉村城鎮、城市近郊,萬燕明帶著他的“移動照相館”,四處行走,不知疲憊。他和他的“移動照相館”,也一起度過了無數個溫馨的日子。
堅持用攝影為他人帶來快樂,這是一種不同尋常的堅持。他說:“攝影改變了我的生活,我很快樂。”
一次大山深處的拍攝開啟了“移動照相館”的旅程
酷愛攝影的萬燕明也是個熱愛戶外運動的“驢友”。2005年,他與一群“驢友”來到重慶市城口縣大山深處一個叫櫻桃溪的地方拍攝。
兩個衣服打著補丁、一臉臟兮兮的孩子從黑洞洞的屋里沖了出來,好奇地打量著這群“山外來客”;黑屋里還有他們的父親,一個身有殘疾、老實巴交的中年男人。這情景,永遠銘刻在萬燕明的記憶中,他拿出相機,把兩個孩子叫到跟前,耳語了一番,兩個孩子立即歡呼雀躍起來,打著補丁的衣服掩飾不了孩子的天真可愛。
在屋前,萬燕明為兩個孩子照了他們生平第一張照片。隨后,兩個孩子又把他們的父親扶到屋外,三人照了一張合影。
拍完照,萬燕明悄悄把年齡大一點的那個孩子拉過來,往他衣兜里塞了200元錢。因為大點兒的孩子說,他們還要照顧“殘疾爸爸”,媽媽離家出走至今未歸。
第二天,和孩子們分別時,孩子們渴望的眼神揪住了萬燕明的心。“把你們的地址寫給我,我回去后一定給你們把照片寄來。”萬燕明真誠地說道。回家后,萬燕明立即到照相館將孩子們的照片沖洗出來,跑到郵局給孩子們寄去了照片以及祝福。
孩子們回信了,字里行間充滿了對萬燕明的感激和思念。從此,孩子們成了萬燕明的牽掛,這一牽掛,就是6年。這以后的每年暑假,萬燕明都要去櫻桃溪看望那兩個孩子,為孩子們拍照,留下他們成長的痕跡。
這,似乎成了萬燕明和孩子們不成文的“約定”。從此,萬燕明開始了用“移動照相館”為老百姓義務拍照的愛心之旅。
把老人們的“幸福瞬間”定格在“天安門”前
“聽說中心廣場有人在免費為老年人照相,我專門從南外趕過來照相。給我登個記嘛……”2011年10月5日下午5點左右,一名抱著孫子的婆婆急匆匆地趕到達州市城區中心廣場,想和孫子照個合影。原來,萬燕明邀約另外兩名攝影家,在廣場舞臺旁“擺攤設點”,搭起一個簡易“照相館”,專門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免費照相。“能為老人們多留下一份美好,這是一名攝影人應該做的。我要為達州老人送上最美的幸福瞬間,留住最動人的那一刻。”萬燕明說。
當天,萬燕明等3人為近百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免費照相留影,并現場打印出相片送給他們。這其中,有很多老人幾十年都沒照過相了,他們來自渠縣、大竹、開江等縣,老人們意外地高興。
“為更多老百姓義務拍照,都是緣于城口大山深處那家留守人。”萬燕明說。
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萬燕明帶著他的“移動照相館”,專程前往達縣邊遠的趙固鄉錘虹村2組,為達州市新中國成立前入黨、已百歲高齡的老黨員孫安壽老人照相。
當萬燕明和他的學生爬上爬下,把印有天安門和五星紅旗的幕布掛在老屋后墻上時,孫安壽的眼眶濕潤了,淚光閃爍,嘴角微微顫抖,雙手緊緊握住被磨得發亮的拐杖,久久地凝望著“天安門”……
孫安壽老人執意要前往離鎮上不遠的老屋前留影,還特意穿上了自己最喜歡的那件沒有肩章的舊軍裝,鄭重地把獲得的獎章全部掛在胸前。
“注意表情,看我手勢,預備……”萬燕明撐好三角架后,一手握相機,一手舉起示意拍照。“咔嚓”、“咔嚓”……快門聲不絕于耳。單人照、合影照、全家福……萬燕明將老人的“幸福”定格在“天安門”前,定格在這燦爛的陽光里。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