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瞻望:中國網絡文藝這十年
——第三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啟動
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到2022年我們即將迎來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這十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十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極不平凡的十年,也是文藝事業格局一新、氣象一新、境界一新,守正創新、繁榮發展的十年。中國社會與文藝界的這一系列深刻變化,在這十年網絡文藝的繁榮發展中得到生動體現。回望十年,展望未來。在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舉辦第三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旨在認真貫徹落實中宣部等五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總結網絡文藝發展規律,發現一批優秀評論作品和優秀中青年評論人才,進一步凝聚網絡文藝評論人才隊伍,匯聚網絡文藝評論創新發展的合力,構建山清水秀的文藝生態,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7月14日,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辦,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協辦的“第三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啟動。啟動儀式上還舉行了“回顧與瞻望:中國網絡文藝這十年”研討會。郝向宏、歐陽友權、夏烈、付李琢、胡建禮、蔣勝男、月關、岳淼、谷雨等專家代表進行了主旨發言,回顧總結十年來網絡文藝發展的成果、特征、趨勢,探討推動網絡文藝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與路徑。
文明活化藝術賽道的一次史詩性拓展
郝向宏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文藝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引領網絡文藝作為新時代新征程的重要藝術門類登上實現中國夢的舞臺,為我們回顧和瞻望中國網絡文藝十年的發展之路提供重要遵循和科學指南。
網絡文藝是對文明活化藝術賽道的一次史詩性拓展。網絡是文明發展的最新成果,已成為文藝展示的主舞臺、文藝批評的主陣地和文藝引領的最前沿。
網絡文藝是對人類美好藝術追求的一場創意式接力。網絡文藝能夠把人類童年時的藝術基因傳承并發揚,進而變成貫通古今的文藝現實,激勵人們為美好的理想接續奮斗。中國戰國時期《列子·湯問》中記述的“偃師造人”,現在看來,不僅是寓言,更是網絡文藝發軔的歷史先聲。“巧夫顉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網絡文藝借助AI和XR,在網絡游戲和全息化場景中得到了充分實現。
網絡文藝是對昂揚向上藝術價值的一種聚合式傳播。網絡文藝已成為現有文藝形式的聚合式舞臺,成為文藝工作者的展示式窗口,成為文藝時尚的引領式風口。通過對文藝領軍人才的持續性提流,網絡文藝對“文藝兩新”的推動愈加充沛。通過對專業生產和用戶創作的重點性推流,網絡文藝對“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宗旨落實日益到位。通過對“德藝雙馨”文藝和“德薄才劣”演藝的精準性分流,網絡文藝對文藝界天朗氣清文藝生態的守護尤為彰顯。
回顧十年,網絡文藝在藝術價值和藝術追求中演出了文明活化的壯闊史劇。瞻望未來,網絡文藝必將在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偉大進程中砥柱中流,也必將在促進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共筑命運共同體的征程上守正創新。
(郝向宏 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主任)
因時而興,乘勢而變:網絡文藝與時代文藝
付李琢
網絡文藝的蓬勃發展有以下四個關鍵點。首先,網絡文藝的本質特性植根于其媒介性。互聯網的影響滲透到藝術領域各個層面,帶來了藝術生產方式的嬗變,是網絡文藝興起的直接驅動力。其次,網絡文藝是時代生活的表征。網絡文藝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審美需求。網絡文藝是大眾文藝,其中蘊含著主流文化、青年文化、草根文化等形態的沖突和協商,借此我們可以辨析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內在肌理。再次,產業與市場快速增長帶來的創作生產繁榮是網絡文藝發展的動力。網絡文藝用戶數量龐大,作品數量眾多,各類平臺、傳媒文化公司和社會資本紛紛布局網絡文藝產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得益彰。最后,政策規范、理論建構與批評引導是促進網絡文藝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未來網絡文藝發展需注意以下三點:一是精品化與新主流。當前網絡文藝生態中,現實題材創作進一步繁榮發展,挖掘轉換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成新趨勢,網絡文藝作品精致化、品質化、短劇化,走出了一條新主流創作創新之路。二是融合化與新共名。互聯網媒介促進新型藝術生產方式的產生,傳統文藝與網絡文藝在觀念及實踐形態上日益融合化發展,這種創新性融合也將帶來未來文藝的新生態與新共名。三是國際化與新格局。從單純的內容出海,到版權、平臺、模式、生態的多樣化出海,網絡文藝的國際傳播呈現新格局。作為一種審美意識形態,網絡文藝因其媒介特性而有利于中國故事的創新講述,促進當代文化的對外傳播。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之精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之文藝。網絡文藝作為時代文藝的生力軍,要吹響時代精神的號角,把文藝力量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勁動力。
(付李琢 中國傳媒大學副研究員、第二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優秀評論文章作者)
高揚新時代網絡文學風帆
歐陽友權
網絡文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作家是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網文界應該凝聚文化自信的使命感,高揚時代風帆,創作更多“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力作,不負黨和人民對網絡文學的期待。
網絡文學高速增長,積累了浩瀚的作品,被喻為“文學會客廳里的大象”,然而也客觀上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虛胖”現象,也就是“有‘高原’缺‘高峰’”。針對上述問題,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努力:一是要堅持主流化、精品化、高質量發展。主流化是趨勢,精品化是目標,高質量發展是路徑。二是現實題材創作要增強“抓地力”。有一段時間,網絡文學玄幻滿屏、篇幅冗長、不接地氣。2015年以后,網絡文學創作的題材更加豐富多樣,產生了一大批以現實題材為主的優秀作品,如《大國重工》《明月度關山》《浩蕩》《朝陽警事》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也有一些作品“硬憋著寫現實”“蜻蜓點水”“打卡”“走秀”,未能鐫刻下當今時代的“指紋”。作品“抓地”,才能“抓人”“抓心”。三是線上線下聯動,打造IP生態鏈。網文產業鏈需要延伸多版權分發,拓寬全媒體經營,培植產業集群,共建IP生態業務矩陣。四是網文出海,用好故事傳播中國文化。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已覆蓋“一帶一路”沿線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文化軟實力走向世界,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成為傳播中國聲音、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的輸出前端。五是根治行業亂象,凈化網絡空間。網絡文學領域不同程度存在抄襲盜版、洗稿侵權、畸形審美等問題。行業綜合治理要強化內容把關監管,加強平臺制度化建設,多出有說服力、有影響力、有戰斗力的文藝評論作品。
(歐陽友權 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南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從“新民間”向“新現實”進發的中國網絡文藝場
夏烈
第一,中國網絡文藝是在21世紀以來的條件和場景中快速崛起、蓬勃發展的,它與21世紀的一系列社會文化發展特征是內外一體的,也可以認為它是世紀之交和全球媒介轉型在文藝領域最典型的表現。網絡文藝體現了很多新興文藝特征,比如,“技術+藝術”、強社交性和強產業性等。因此,我們無法簡單地用傳統文藝的標準去衡量和判斷網絡文藝。所以在此意義上,我比較贊成使用一個“新型文藝”概念和解釋系統,來重建一套網絡文藝理論。
第二,充分認識網絡文藝在中國二十余年的發展尤其是新時代十年發展中的意義價值。新時代這十年,國家積極推進網絡文藝領域的文化治理和文藝引導工程。國家層面、各部委、各部門的意見、法規、措施等,中國文聯、中國作協的一系列網絡文藝工作的實施方案,包括關于“飯圈”亂象的系列批評、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等,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文藝整體中網絡文藝的發展方向、路徑。要加強現實主義轉化和價值賦能,使網絡文藝成為時代生活、生產、生態的一種主流文藝。
第三,下一個十年如何心懷未來、提升發展?我認為應該走從“新民間主義”到“新現實主義”的道路。要充分認識網絡文藝與人民文藝的關聯,認識到網絡文藝大發展中富有的“人民寫”“人民評”的基因,看到網絡文藝作為觀風知俗的文藝“新民間”寶庫的意義作用,理解和尊重網絡文藝內在的民間性。評論界要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開展工作,進一步提煉和提升網絡文藝的“新現實主義”路徑,選拔評價一部分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民間創作和網絡文藝作者、名家,將沉淀于民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構建新的網絡文藝境界和精品。
(夏烈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新媒體委員會委員,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意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網絡文藝應堅持大眾化,走向精品化和經典化
胡建禮
回顧過去十年,中國網絡文藝在繼續蓬勃發展的同時,最大的變化是規范化和精品化。展望未來,中國網絡文藝發展需要從三個方面繼續發力。首先,網絡文藝應該堅持大眾化。這是由網絡文藝創作、發表和傳播的特點決定的。網絡文藝誕生之初創作門檻低,易于傳播,互動性強,具有很強的草根性和人民性,給了千萬文藝愛好者在網上創作和發表作品的機會。堅持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符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這也是網絡文藝在過去十年能夠迅猛發展的主要原因。其次,網絡文藝要走向精品化。在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社會輿論合力治理之下,品位低俗、博流量以及違法違規的侵權抄襲等現象得到很大改觀。十年來,網絡文藝涌現出一大批優秀作品,比如根據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大江大河》《長安十二時辰》,網劇《無證之罪》《隱秘的角落》,網絡電影《浴血無名川》《奇門遁甲》《目中無人》,網絡音頻《紅色文物100》等。由網絡文學、網絡動漫、網絡游戲等改編涌現的網絡文藝作品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網絡文藝精品化建設是一個必然趨勢。最后,網絡文藝要走向經典化。網絡文藝應與優秀的傳統文藝作品不斷融合發展,最終創作出永久流傳、載入中國文學史和影史經典的網絡文藝作品,我認為這是中國網絡文藝發展的終極目標。一些網絡文學作品風靡一時,雖然觀賞性和娛樂性很強,但文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都與真正的經典文藝作品有一定差距。
(胡建禮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秘書長、微信公眾號“影視風向標”主編)
從《羋月傳》到《天圣令》:歷史小說創作這十年
蔣勝男
從《羋月傳》到《燕云臺》到《天圣令》,我創作了三部歷史小說。但其實《天圣令》反而是我創作的第一部作品,當時叫《鳳霸九天》,那時候寫了四年,寫得戰戰兢兢,但若干年以后回頭看,我是不滿意的,因為史料蓋過了故事和人物,我自己寫得很吃力,讀者看得也很吃力。后來第二部《鐵血胭脂》也是因為過多的史料壓垮了我,導致這部作品寫到一半就斷更了。之后我就努力加強學習,從歷史的源頭開始溯源,然后寫了《歷史的模樣》系列第一部《夏商周》。我在搜集春秋戰國資料的時候,又產生了小說創作的興趣,于是開始創作《羋月傳》。我認為,歷史的寫作其實并不是用很多深奧的名詞去堆砌,或者羅列器物,而是要讓人物每一個呼吸都活在那個時代。
《羋月傳》后,我寫了《燕云臺》,寫了開頭10萬字左右時,我就總覺得不對,因為那時候我還帶著創作《羋月傳》里的感覺,過于文雅。后來我去了赤峰遼上京遺址,站在大草原上才感覺到天蒼蒼野茫茫,千年的歷史風塵從這里掃過的震撼。我深感不去現場,永遠沒有辦法寫得像,我要通過故事把時代感、細節感準確傳達給大家。所以我把10萬字廢棄了,重新開始。我覺得創作既不要重復別人,也不要重復自己。
《燕云臺》后我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我的“宋遼夏三部曲”,就對原來的《鳳霸九天》不滿意了。我還會重新寫《鐵血胭脂》并去完成它。我想對于歷史的觸摸,不僅僅只是一時一地思維的限定,而應該站在大歷史大視野的格局去重新看待那個時代的風起云涌。
創作不只是把腦海里的一個故事落地,而是去思考這些人物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前的徘徊、猶豫、矛盾、痛苦和最終的選擇,這樣才能塑造出鮮活的人物。所有的歷史都不是片面的,需要去打通,而這種打通也是對歷史創作和研讀的一種無窮的樂趣,尤其是從符合時代的寫作質感到深度的社會經濟層面的挖掘。就在這樣的寫作中,我逐級提升了對寫作的自我要求。以史為鑒,我寫的這三個故事都在探討歷史的十字路口前我們該怎么抉擇,看一看前人給我們的借鑒和啟示。
(蔣勝男 浙江省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溫州大學研究員)
網絡文學新格局、新氣象、新境界的十年
月關
我是從2006年開始創作網絡文學的,迄今已有16個年頭,創作了3500多萬字的小說和劇本,出版過簡體、繁體、外語版本的小說,作品也被改編過影視劇、游戲和動漫。
作為一種以網絡為主要載體的新興文學形式,網絡小說從一開始就具備面對讀者的最直接的評論與溝通能力。作者的創作本是一種獨立的行為,但它不可能脫離讀者,應尊重并合理聽取讀者的評論意見。在網絡時代,這種評論反饋出現了幾個新特點:一是即時性,能讓作者立即得到反饋,并可能影響作者后續的創作;二是便利性,能讓作者和讀者一對多、多對多地在網絡平臺溝通交流。這是科技進步給網絡文學評論帶來的便利性和新穎體驗。讀者雖然也是評論者,可是他們的非專業性也有負面的影響,由此構成了一柄雙刃劍。比如受限于讀者個人的好惡和價值觀,他們對作品的要求、對劇情的發展,有可能是不合乎邏輯和情理的。再比如一些作者在此過程中迷失了初心,只為迎合、討好一部分讀者而創作,其作品內容漸趨低俗、庸俗,追逐熱點的同質化現象尤其嚴重。這個時候,我們就迫切地需要更加專業的評論界學者們的參與。然而,評論界對網絡文學的了解也有一個過程。尤其是網絡文學作品大部分都是大部頭,閱讀起來需要很長時間。因此,早期評論家們的介入,形成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有評論家對我們的作品進行分析和評論,這讓我們“受寵若驚”,非常歡迎他們能夠介入。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對網絡文學其實是不了解的,有的只看過一兩部作品,很可能并不能代表網絡文學的普遍水平和全貌,甚至有的只匆匆看了個故事簡介,只能進行一些含糊的評論。可喜的是,近年來專業評論家們對網絡文學的了解速度非常驚人,他們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時間來進行研究,評論越來越準確、越來越犀利。文藝評論家的介入愈加主動深入,從創作理論和價值導向的高度對網絡文藝進行深刻分析與評論,對創作者產生了積極影響。在主體內因和社會外因的合力作用下,網絡文藝創作發生可喜變化。這十年,是漸漸形成新格局、新氣象、新境界的十年,網絡文學走向了更加健康、長久繁榮的發展之路。
(月關 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網絡作家)
助力打造網絡文藝立體生態
岳淼
這十年,網絡文藝積極與時代同頻共振,打造出一批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的優秀作品。首先,在平臺創建方面,努力構建立體網絡文藝生態,探索數字文化的更多可能。騰訊很早就確立了新文創戰略,著力于IP內容構建,注重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的互動和共贏,依托騰訊視頻、騰訊影業、騰訊動漫、閱文等業務板塊,參與構建影視、文學、動漫、音樂、游戲、電競等多領域的生態。其次,在內容創作方面,積極挖掘反映時代、傳承文化的題材,讓好故事生生不息。騰訊影業在春節檔推出了劇集《人世間》,引起全網強烈共鳴,首播在整個平臺觀眾規模超過了4億,單集最高收視率和收視份額均刷新原來同時段的收視紀錄。圍繞《人世間》,全網激發超過1156個微博熱搜,微博話題累計閱讀量超過了138億次,這說明優質內容擁有廣泛受眾。《山海情》網絡播放量超過4.6億,《覺醒年代》豆瓣評分高達9.3分等。最后,在人才培養方面,提供廣闊舞臺。騰訊游戲學院成立,已經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院校合作,全面挖掘和培育優秀專業人才。
互聯網企業如何在網絡文藝實踐中做好守正創新?我主要有三點思考:一是連接文化,做好傳統文化的“助手”;二是連接青少年,做好文化傳承的“幫手”;三是連接內外,做好文化出海的“水手”。在新文創的實踐中,科技創新是源泉,傳統文化是根基。面向未來,我們將繼續深耕傳統文化,注重內容創作與人才培養,進一步構建健康持續發展的網絡文藝生態。
(岳淼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委員,騰訊新文創研究院院長、騰訊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從彈幕互動和影視“二創”
看這十年互聯網文藝的發展
谷雨
B站是比較受中國年輕群體喜歡的互聯網社區,也是一個視頻平臺,現在有月活用戶2.94億,其中35歲以下青少年占比86%,可以說每兩個中國年輕人中就有一個是B站的用戶。
在網絡文藝事業發展中,觀眾不再沉默,從傳播的受眾開始向創作者轉變,越來越主動參與創作,表現形式就有彈幕互動和二次創作即“二創”。例如人們耳熟能詳的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在B站上就是觀眾深度參與的一部IP。再如B站2021年的中秋晚會《花好月圓會》的特效彈幕創新設計了孔明燈,以孔明燈象征和承載著所有用戶對未來美好的期許飛向那輪明月,營造出溫暖祈福的氛圍。這就是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彈幕在不同的背景下可以產生別樣的效果。在本次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中,彈幕已經成為網絡文藝評論中短評的組成部分,這也是對彈幕形式的肯定。
除了彈幕,多種形式的“二創”也層出不窮。新華社、央視等主流媒體與素人UP主紛紛嘗試二次創作。優秀的“二創”不僅不會影響觀眾對原影視作品的關注和觀看,反而會吸引用戶一次一次去觀看原片。我有以下幾點思考:第一,“二創”不等于抄襲,能夠對原作品的傳播起助力作用的“二創”,應該大力支持和扶持。第二,“二創”本身也有版權,它不是一次簡單的再加工,而是傾注了創作者的思考、創意和心血。既要堅持保護原作者的版權,同時也要保護不構成侵權的、對原作品傳播能夠起到助力作用的“二創”的版權。第三,建議借鑒其他領域類似資源的引用和運用的模式,為廣大網民提供更多便利,允許他們在合法的前提下運用優秀的影視作品作為載體,通過“二創”方式賦予這些作品新的活力,最終實現創作者、平臺和網民三方和諧同步發展。
(谷雨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委員、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