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的陽光下“剪”出最美的“山花”
——中國民協“山花英才”培育計劃——全國剪紙藝術高級研修班側記
拿到全國剪紙藝術高級研修班全體學員的名單,很多來到汕頭的學員都會感嘆“同學”構成的多元性——這些來自全國20個省份的學員涵蓋專職剪紙藝人、中小學教師、高校研究人員、文化公司從業者等多種職業,年齡跨度也十分大。大家會有共同語言嗎?培訓伊始,一些學員產生了這樣的疑問。
但當培訓活動開始,學員們很快發現,研修班上有一種通用的語言將大家緊緊聯系在一起,那就是剪紙。7月10日至16日,由中國民協主辦,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廣東省民協、汕頭市文聯、汕頭市民協承辦的中國民協“山花英才”培育計劃——全國剪紙藝術高級研修班在廣東汕頭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60名剪紙藝術工作者接受了培訓,他們因剪紙藝術相識,也因剪紙藝術成為了朋友……
“剪紙藝術跨地域交流、切磋的難得機遇”
“我也注意到了學員們身份、職業的多樣性,這反映了剪紙技藝的普及性。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重要形式,剪紙因其制作工具的簡易而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很受大家的歡迎。”中國民協顧問、中國民協中國剪紙研究中心主任喬曉光長期以來都處于剪紙藝術保護、研究工作的最前線,此次研修班期間,他受邀為學員們授課。在7月11日的開班儀式后,喬曉光以“文明轉型期的文化傳承與藝術創新”為主題,為學員們展示了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剪紙藝術,并講述了自己對當下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問題、途徑等的思考。
授課結束,喬曉光成了研修班上的“明星”。“喬老師的講授讓我印象深刻,這門課本來是在晚上6點結束,但喬老師一直講到將近7點,大家熱情高漲,一直在提問、交流。喬老師有咽炎,他的桌上放著潤喉片,在這種情況下,他還堅持回應著大家的熱情,讓人感動。”正如河南省級非遺項目孟津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暢楊楊所說,喬曉光對剪紙藝術的熱情也感染了參加研修的學員,課后在餐廳用餐時,他們還圍著喬曉光,向他了解外國的剪紙技藝,提出自己對剪紙技藝傳承的疑問,并向他分享自己家鄉剪紙藝術的特色。
“向老師學習、學員之間進行深入交流,是培訓與研修活動的應有之義。”說起這次參加研修班的收獲,暢楊楊表示,自己不僅領略了不同風格剪紙藝術的魅力,對潮汕文化和潮汕地區的剪紙藝術也有了深層次的認知,通過剪紙這一媒介感受到了中原文化和潮汕文化的內在聯系。
“這次研修班為學員提供了集中學習、交流、考察、調研的機會,是剪紙藝術跨地域交流、切磋的難得機遇。”開班儀式上,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表示,學員要努力提高藝術水平和業務能力,提升田野調查研究、藝術創新發展的能力,做好民間文藝的傳播者,帶動民間文藝事業創新發展。
“剪刀、紅紙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的雙手”
學習,交流,學員們所用的語言是剪紙。
培訓期間,汕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羅詩鈿、西安美術學院副教授張西昌、廣東汕頭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楊映紅、汕頭大學教授陳志民分別教授文化自信與民間藝術創作、紙間風華:紙藝術及其相關思考、潮汕文化歷史源流概述、潮陽剪紙的海洋文化特色等課程,讓學員們充分了解了潮汕文化和潮汕剪紙的特色,同時也對不同的剪紙風格進行了思考。值得一提的是,第15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獲得者、剪紙藝術家楊秀玲也分享了自己的從藝歷程,帶來自己關于剪紙藝術的思考,引發了大家的共鳴。
在課堂之外,學員們也用自己的剪刀進行交流。“這幾天,剪刀、紅紙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的雙手。”在自己的“主場”,生活在汕頭的剪紙藝術家許燕璇看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剪紙藝人“隨時隨地都在剪紙”,心中感覺“非常溫暖”。的確,如許燕璇所說,在課上,學員們聽剪紙、聊剪紙,課下回到賓館房間,他們又湊到一起,用手中的剪刀練習剪紙、創作剪紙。“這幾天我剪了十來幅作品,大多是晚上到各個房間串門兒時創作的。每個人輪流剪,剪出小作品一起欣賞交流。 ”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田氏剪紙代表性傳承人田星介紹。
7月13日,研修班學員來到博雅民藝館和汕頭市僑文化基地——陳慈黌故居進行參觀學習,并在陳慈黌故居舉辦了中國民協剪紙英才走進僑鄉創作活動。在陳慈黌故居中,十余位學員在長桌前依次排開,現場進行剪紙創作。田星剪出一幅“年年有余”主題的作品。“我的這幅剪紙中有十條魚,代表著年年有余、十全十美。”田星介紹,之所以剪這幅作品,既是因為它適合于現場創作、速度比較快,也因為它含有美好的寓意。
參觀陳慈黌故居次日,學員們又來到了濠江區文化館,參加了《和美僑鄉——汕頭風采百米剪紙長卷》開卷儀式。總長100米、寬40厘米的《和美僑鄉——汕頭風采百米剪紙長卷》是全國第一幅多角度展示僑鄉風采的剪紙長卷,涵蓋了汕頭六區一縣的主要人文、民俗景觀,該作品由汕頭市民協組織專家設計創作,歷時兩年多。百米長的剪紙作品中,汕頭的山水、村落、花鳥、民俗活動等琳瑯滿目,其精致程度讓人驚嘆。
“這次培訓的目的,不是把我們留在美麗的汕頭”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研修班學員中有為數眾多的中小學教師,他們工作在教育行業,也將剪紙藝術帶入到教育工作之中,讓學生們在剪紙藝術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學生們非常喜歡上剪紙課,也常常在課堂上創作出有趣的作品。 ”擔任東莞市東華初級中學美術學科組長的王慶玲參加了本次研修班,她在學員自我介紹的環節專門提到了剪紙藝術“進校園”的實踐。王慶玲告訴記者,在東莞市東華初級中學,每學期都會開設旨在傳承傳播傳統文化的美術課,學校也開設了“福文化剪紙”校本課程。“剪紙與繪畫不同,用剪刀創作出來的線條更具‘概括能力’,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想象力。”王慶玲表示,在參加此次研修班之前,她認為學校的剪紙課程應該分級,比如應用于幼兒的“探索級”、應用于小學生的“語言級”、應用于初中生的“綜合級”等等,“但在這次學習之后,我的想法發生了改變:我認為,只有在技術層面需要分級;對于剪紙文化的理解和詮釋是剪紙藝術的‘魂’,是不能分級的。 ”帶著新的感悟,王慶玲表示,自己將在未來的“民間文藝進校園”工作中探索出更多新的想法,進行更深入的實踐。
“作為剪紙藝術的傳承者和實踐者,在新時代,我們要探索出新的傳承、傳播路徑,讓剪紙藝術能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和審美。”研修班結束,喬曉光說出了自己對于學員們的期望,他表示,要尋求剪紙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傳承人的學習與自我探索非常重要。
在7月15日舉辦的研修班結業儀式上,60位剪紙創作者獲頒結業證書,順利結業。作為學員代表,暢楊楊在結業儀式上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學習體會,他動情地說道:“這次培訓的目的,不是把我們留在美麗的汕頭,是希望我們能在此次學習中有成長,有蛻變,有提升。我們加滿油,充足電,回到家鄉,回到崗位,拿起剪刀,用新的思維去創造,發酵思想,錘煉技藝,剪出更好的作品,在新時代的陽光下奔向最美的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