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主題公園的文化影響力
當前,文化產業已經成為首都經濟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長點,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如何推動文化產業水平及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成為業內廣泛關注的話題。《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著力培育具有戰略支撐作用的文化服務功能區和不同特色的文化創意集聚區。”這為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提示了方向,也使得各類主題公園的走勢出現分化,一些優質主題公園在政策引導下開始著手通過各類專題性文化活動逐步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文化影響力。
8月25日,2013北京歡樂谷狂歡節落下帷幕,這場從6月29日開始、歷時58天的異域風情派對橫跨整個暑期,共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92萬名游客,日均游客人數近1.6萬人,周末及節假日日均游客人數突破2萬人,夜場人數也有突破性增長。透過這些數據我們發現,在推動文化與科技、市場、旅游相結合方面,歡樂谷已經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成為值得國內文化旅游行業研究的重要模式之一。
節慶文化植入主題公園
近年來,政策利好背景下的中國文化產業進入了欣欣向榮的高速發展時期,然而,繁榮背后仍暴露出后勁不足、創意匱乏等癥狀。各類主題公園作為國內文化產業的集中縮影,大眾娛樂生活的重要場所,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據業內人士介紹,當前中國主題公園的發展瓶頸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創新升級,而是在高舉“文化植入”和“科技創新”兩面大旗的同時,如何契合當下社會發展趨勢?這也成為了文化旅游項目面臨的全新課題。
基于對主題公園行業的多年經驗積累,北京歡樂谷在建園初期便確立了以節慶文化為核心的園區活動模式。北京歡樂谷摸準游客心態,全年打造了百藝鬧春歡樂節、國際時尚文化節、歡樂谷狂歡節、國際魔術節、萬圣歡樂節和冰雪狂歡節六大年度主題活動。而在六大活動的大主題下,針對每個小的活動又都會推出相應的主題,環環相扣、節中造節的創新使游客在任何時間和心境下光顧北京歡樂谷,都可以感受到特別的游園氛圍,游客的所見所感不再是游樂設施的簡單堆積,而是深入生活細節的人文情懷。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細節之處的不斷完善不僅讓北京歡樂谷的文化創意扎根落地,也為游客帶來了獨特的體驗。
此次狂歡節期間,北京歡樂谷邀請了來自亞、非、歐、美、澳五大洲的200余名中外專業表演者:來自巴西的十余位桑巴舞者帶來了原汁原味的桑巴舞和電臀PK挑戰賽、古巴哈瓦那五人樂隊帶來了充滿濃郁加勒比風情的傳統拉丁音樂……每一項活動都圍繞展現熱辣奔放、無拘無束的狂歡節文化進行,以期在調動游客情緒的同時,把狂歡文化如同符號一般,烙進每一位游客的美好記憶中,從而在園區和游客之間連接起一條緊實的紐帶。
演藝節目保持高品質
一個成功的活動必須具備品牌影響力,當活動模式成型后,便需要在不斷豐富活動內容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其品牌效應。
作為北京歡樂谷的年度固定活動,六大活動自建園7年來從未間斷,并且規模一屆勝過一屆,形式一年比一年新穎,吸引的游客數量也逐年增長。“常做常新”是北京歡樂谷員工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這和北京歡樂谷確立的經營理念密不可分。據了解,為了充分落實“常看常新,常玩常新”的經營理念,北京歡樂谷保持每三年至少3億元的投資用于建設新的游樂設施以及打造新的娛樂產品,每年保證3000萬元的資金用于園中各項設施的修繕翻新。據悉,投資5億元打造的北京歡樂谷三期將于2014年正式開園,新開園區面積5萬平方米,其中包括了大型室內環球漂流項目“歡樂世界”、全景互動式家庭娛樂體驗館等。
同時,北京歡樂谷一直保持演藝節目的高品質。一方面從外部引進優質演藝資源;另一方面建設由明星俱樂部、極限俱樂部、街舞俱樂部、魔術俱樂部及動漫表演基地組成的“四部一基地”,培養自身內部的原創演藝力量。為保證呈現出原汁原味的狂歡節文化,北京歡樂谷多次邀請巴西、烏克蘭、古巴等國家的多名大牌演藝明星前來為狂歡節助興。
目前,主題公園行業在國內的發展時間并不長,很多受眾對其的認知仍舊停留在傳統的游樂園階段。而隨著歡樂谷“活動品牌”戰略逐漸取得成功,一條屬于主題公園差異化發展的模式正越來越成熟,這不僅為未來的歡樂谷賦予了獨特的競爭力,也為國內的文化旅游產業提供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案例。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