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藝”不失傳還需更多“露臉”機會
時間:2013年02月18日來源:作者:
新華網武漢2月17日專電(記者 李勁峰) “現在民間老手藝,除春節(jié)等廟會少數活動上能亮下相,其余大部分時間都‘束之高閣’了。”這是記者春節(jié)期間在武漢逛廟會時,聽到不少民間工藝師傅反映的心聲。
糖人、剪紙、葫蘆畫、挑花繡……在武漢天地舉辦的廟會上,琳瑯滿目的各種民間老手藝,吸引好奇的群眾團團圍觀,為城市增添了不少傳統年味。
63歲的楊奶奶買了串絞糖,手把手地教10歲的孫女如何用兩個竹簽,將絞糖拉成又長又均勻的糖絲。楊奶奶說,小時候她們爭著買絞糖、小風箏,現在卻都難見著,孩子們也不會玩,有些可惜了。
旁邊正做糖畫的李師傅接過楊奶奶的話說,現在大家伙都稀罕糖畫,一個能賣10元錢,生意好一天賣上百個都沒問題,“可現在除了少數幾個廟會,城里都不讓擺攤,我們空有手藝,也難有展現的機會。”
60多歲的石九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挑花的傳承人。今年,她特意帶來數十件精心繡制的挑花鞋墊、圍巾到廟會現場,很受歡迎。“廟會上看的人多,買的人也不少,說明我手藝沒過時,但就是這樣的廟會活動太少了,一年最多10來場。”
記者注意到,廟會現場的老手藝師傅們以頭發(fā)蒼白的老人居多,中青年師傅難覓蹤影。石九梅老人說,過去手工藝是個謀生的手藝,現在廟會活動少,各種民間工藝慢慢就沒有了生存空間。學了手藝難賺到錢,民間老手藝自然難找到學徒。
石大娘還特意遞給記者一張名片,再三囑咐,以后有廟會等活動舉辦的消息,記得通知她一聲。
“民俗文化完全依賴保護肯定會變成一潭死水,只有培育出市場,才能變成一汪活水”。退休后從事葫蘆雕刻畫的萬志雄老人說,現在各種民間工藝展示的舞臺非常少,年輕人日常很難接觸到。逐漸缺乏群眾基礎的老手藝,也就喪失了傳承的根源,更談不上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 萬志雄認為,除增加各種節(jié)假日舉辦廟會的次數外,相關部門可否嘗試在一些人流密集地段,允許民間工藝人在規(guī)定時間和區(qū)域進行展售,甚至形成民間工藝一條街,創(chuàng)造更多老手藝“露臉”機會,讓年輕人能接觸、了解、喜歡上這些可能失傳的民俗“老古董”。
(編輯:system)
糖人、剪紙、葫蘆畫、挑花繡……在武漢天地舉辦的廟會上,琳瑯滿目的各種民間老手藝,吸引好奇的群眾團團圍觀,為城市增添了不少傳統年味。
63歲的楊奶奶買了串絞糖,手把手地教10歲的孫女如何用兩個竹簽,將絞糖拉成又長又均勻的糖絲。楊奶奶說,小時候她們爭著買絞糖、小風箏,現在卻都難見著,孩子們也不會玩,有些可惜了。
旁邊正做糖畫的李師傅接過楊奶奶的話說,現在大家伙都稀罕糖畫,一個能賣10元錢,生意好一天賣上百個都沒問題,“可現在除了少數幾個廟會,城里都不讓擺攤,我們空有手藝,也難有展現的機會。”
60多歲的石九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挑花的傳承人。今年,她特意帶來數十件精心繡制的挑花鞋墊、圍巾到廟會現場,很受歡迎。“廟會上看的人多,買的人也不少,說明我手藝沒過時,但就是這樣的廟會活動太少了,一年最多10來場。”
記者注意到,廟會現場的老手藝師傅們以頭發(fā)蒼白的老人居多,中青年師傅難覓蹤影。石九梅老人說,過去手工藝是個謀生的手藝,現在廟會活動少,各種民間工藝慢慢就沒有了生存空間。學了手藝難賺到錢,民間老手藝自然難找到學徒。
石大娘還特意遞給記者一張名片,再三囑咐,以后有廟會等活動舉辦的消息,記得通知她一聲。
“民俗文化完全依賴保護肯定會變成一潭死水,只有培育出市場,才能變成一汪活水”。退休后從事葫蘆雕刻畫的萬志雄老人說,現在各種民間工藝展示的舞臺非常少,年輕人日常很難接觸到。逐漸缺乏群眾基礎的老手藝,也就喪失了傳承的根源,更談不上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 萬志雄認為,除增加各種節(jié)假日舉辦廟會的次數外,相關部門可否嘗試在一些人流密集地段,允許民間工藝人在規(guī)定時間和區(qū)域進行展售,甚至形成民間工藝一條街,創(chuàng)造更多老手藝“露臉”機會,讓年輕人能接觸、了解、喜歡上這些可能失傳的民俗“老古董”。
(編輯:system)